【關鍵詞】數學 “核心知識”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64-01
科學認識數學核心知識的價值和作用,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圍繞重點進行教學,把握教學內容的主次,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把握數學“核心知識”,從一點突破進行有效教學呢?
一、指向實質,將問題追溯至數學的本質
教師在和學生探討這部分題型的解法時,切忌一題一例的進行,而應該剝去問題的華美外衣,展露數學知識最真實的面目。幫助學生形成善于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案例一】:一輛汽車3小時行了320千米,平均一小時行多少千米?平均行一千米要用多少小時?
多數學生的錯誤在于顛倒了除數與被除數的位置,其實質是對平均分問題的解決缺乏足夠的認識。我在教學中圍繞平均分的意義進行突破,帶領學生思考這樣的幾個問題:要分什么?平均分成多少份?“平均一小時行多少千米?”其實質就是要把一共的千米數按照小時數來平均分,就是把320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平均行一千米要用多少小時?”其實質就是要把一共的的小時數按照行的千米數來平均分,就是把3平均分成320份,求每份是多少?經過這樣的層層剝離,數學核心知識的本來面貌才得以展現。然后我們再帶領學生圍繞平均分的意義來設計類似的問題,嘗試按照上述思路進行分析,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把握重點,從數學知識的關鍵之處進行突破
核心知識是一個章節教學的重點部分,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一部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我們不但要讓學生學到知識,還要讓學生認識到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感受知識生長的力量。
【案例二】:一位老師在執教“用字母表示數”的時候是這樣進行的。
師:誰能告訴老師,你今年多大了?
生:我11歲了。
師:我今年39歲了。你1歲的時候,老師多少歲呀?
生:老師29歲,因為老師比我大28歲。
師:老師60歲的時候,你多少歲呢?
生:老師60歲的時候,我32歲了。60-28=32。
師:如果老師的年齡用一個字母x表示,那么剛剛那個同學的年齡可以怎樣表示?
生:可以表示成x-28,他比老師小28歲。
師: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數呢?可以表示任意的一個數嗎?(學生思考)
生:我覺得x表示的數是有一定的范圍的,因為x在這里表示的是老師的年齡,一個人的年齡一般不會超過100歲的。
師:如果那位同學的年齡用x表示,那么老師的年齡怎么表示呢?
生:老師的年齡可以表示成x+28。
師:這里的x又有怎么樣的范圍呢?
生:這里的x同樣表示年齡,一般不超過100,老師對應的年齡也應該比100要小些的。
上述環節中,老師用x同時表示了學生和老師的年齡,學生清楚地看到,同一個字母,在不同的環境下可以表示不同的量,每個數量都有自己的數值范圍。用字母表示數的核心知識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三、滲透思想,凝視數學知識背后的力量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數學教學的核心部分,應得到應有的認識和重視。
【案例三】:一位老師執教“常見的數量關系”時,在教學了路程、速度、時間之間的乘法與除法關系后,老師展示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師:以前我們學過根據一個乘法算式寫出兩個除法算式的,誰來舉個例子?
生:比如2×4=8,那么8÷2=4,8÷4=2。
老師出示標有“單價、總價、數量”的購物單。
師:這三個量之間也有這樣的關系嗎?誰來說說?
生:單價×數量=總價,總價÷單價=數量,總價÷數量=單價。
師:怎么這幾個式子之間都有這樣的乘除關系呢?
生:就是用一份的數量×份數=一共的數量,一共的數量÷一份的數量=份數,一共的數量÷份數=一份的數量。
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注重新知識的教學,更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對立統一”的思想熏陶,讓數學教學的核心部分得以表現,顯示出數學的華貴與美麗。
小學數學核心知識是透過千變萬化的數學問題,才能看到數學原本的面目,這樣我們的數學知識就顯得很凝練集中。我們要重視小學數學核心知識的教與學,特別關注學生對這些核心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讓學生在學習中善于把握教學的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從而學會學習、愉快學習。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