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生 計算錯誤 心理歸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65-01
打開學生的作業,最讓老師頭疼的是計算錯誤。抄錯數字、忘寫得數、運算符號看錯、忘記進位或退位等錯誤屢見不鮮。面對這樣的錯誤,老師苦口婆心地說:“計算要細心!”可效果甚微。這是為什么呢?這些錯誤都是因為粗心造成的嗎?其實,靜下心來思考一番,透過表象看本質,這些錯誤可能更多的是由學生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一、感知缺失引發的錯誤
運算之初,學生是通過感覺器官初步感知的。但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不能長時間地集中,觀察也不夠仔細,只能籠統地感知數字以及運算,獲得模糊的表象,不能整體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容易產生錯覺,使信息失真。例如在計算中24×5=100,看錯算式;2+3=6,加法做成乘法等等。感知層面的錯誤還表現在運算之后。對于復雜的題目,學生都會選擇用草稿紙計算。這時就會帶來視覺遷移錯誤,比如把草稿本上的188.4寫成了18.84。
學生的感知存在缺失,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強化感知,特別是對于第一次接觸的內容,借助生動的材料,從形、色等多方面突出對象與背景的差異,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深刻認識概念的本質,比如“1”與“7”,“>”與“<”等。當然僅有第一次的深刻感知遠遠不夠,還需要長期地堅持,端正態度,注重習慣。
二、思維定勢引發的錯誤
思維定勢是由先前的活動而形成的一種習慣性心理狀態。它帶有一定的傾向性,可以方便學生用已有的方法解決類似的問題,但思維定勢也有一定的負面效應,當題目發生細微的變化時,學生可能還照樣用舊方法解題,從而導致錯誤的發生。比如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是數位對齊,在學習小數乘法時,有的學生也會寫成數位對齊。這種錯誤并非學生的粗心,而是思維定勢的干擾。
為了避免思維定勢帶來的干擾,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對比,在比較中突出新舊知識間的異同點,從而理清知識的脈絡,防止思維定勢的形成。例如在學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后,追問一句: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為什么要先通分?學生思辨后不難發現,通分是為了統一分數的分數單位,明白了這一點,估計就不會出現+=的錯誤了。同時,在練習的時候也可以設計變式題,例如,在學完小數乘法后,不僅僅練習小數乘法,偶爾出現一道小數加減法,可避免學生機械地模仿,完善知識網絡,拓寬思路。
三、強信息干擾引發的錯誤
心理學研究證明:小學生的感知有選擇性,對于不同強弱的刺激,大腦會對強信息刺激比較興奮,對弱信息刺激則暫時遺忘或出錯。計算的題目雖然都是由數字和運算符號組成,但刺激程度也不盡相同,比如:3×4÷3×4,兩個3×4的相似過于強化,從而導致學生弱化了對運算順序的思考。
信息的強弱刺激不可避免,作為老師能做的就是引導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通過自身對知識的清晰了解,排除強信息的干擾。同時,多多練習。對于一些典型的題目,不斷變化數字,多次強化,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四、注意力的短暫性導致的錯誤
曾有人做過研究,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能持續20分鐘左右,高年級的學生注意力能持續30分鐘左右,注意力的短暫性也會帶來計算的錯誤。比如學生在計算圓柱圓錐的體積表面積時,圓周率和半徑的平方數目比較大,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顧此失彼,題目做錯也就不奇怪了。再比如計算45×(+-)時,學生注意到用乘法分配率進行簡便計算,減號就可能注意不到,習慣性地做成加法。
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一方面,老師可以明確提出活動的要求,督促學生持久地保持注意力。比如在完成計算題時提出要求:限時5分鐘,正確率達100%。規定時間可以給學生一種緊迫感,集中注意力完成計算。正確率100%可能有點高,但可以給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有目的的活動能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老師也要注意學習材料的針對性。針對學習突出重點,弱化次要因素,減少學習材料以外無關因素的干擾。比如練習本的封面追求樸素,學習工具上沒有動畫圖像,筆的外形常規化等等。外在的干擾因素少了,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到學習上了。當然,除了對學生提出要求外,老師也可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將黑板上的10道口算題改成口算題卡,答完一張收回一張,也可進行聽題,學生口答。
總之,面對學生的錯誤不能簡單地歸納為“粗心”“馬虎”,而應該深入研究,追本溯源,從根本上查漏補缺,再通過持之以恒的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