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估算意識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66-01
我們知道,估算其實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作為教師,我們應放遠自己的目光,立足學生的長久發展,重視估算的教學。
一、教會有形的估算方法
估算雖不同于計算,有統一的方法,但估算也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思想,可以讓學生掌握。
1.立足基礎,夯實計算中的估算方法。
數的認識與數的運算是小學數學的基本內容,估算也要從基本的計算開始,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數的特點來學習估算。例如在估算8.6÷0.8≈?時,就可以把8.6近似地看成9,把0.8近似的看成1,8.6÷0.8≈9;也可以把8.6看成9,0.8不變,8.6÷0.8≈10;對于數感好的學生還可以給他們講解把8.6看成8.8,這樣8.8正好是0.8的11倍,所以8.6÷0.8≈11,同時還能知道正確的結果比11小一些。一道題目的估算方法雖然不同,但都包含了化零為整的思想,這就是估算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在學習估算的起始階段,只要學生能把題目中的數看成整數,逐漸掌握后再提高要求,加強準確性。
2.走進生活,合理選擇估算方法。
計算過程中估算可以幫助學生檢查計算的結果,但估算更多是運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時候不需要算出準確的結果,只要知道個大概就可以了。
例如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時,出現了這樣一道題目:五年級的同學要去春游,游樂場門票的票價39元,五年級一共有103人,需要準備多少錢購買門票?大部分學生是這樣估算的:39≈40,103≈100,40×100=4 000。只有8個人是這樣估算的:39≈40,103≈110,40×110=4 400。對學生出現的這兩種估算方法,我并沒有急著評判,而是分別請同學站起來說說估算的方法。第一種方法用的是四舍五入法,第二種方法用的是進一法。當學生介紹完方法后,再請同學們算一算準確的結果。算完之后學生發現,按照第一種估算方法算出來的結果是帶的錢不夠;而第二種方法,把人數算多了,帶的錢就一定夠了。
3.分清場合,靈活選擇估算或計算。
在教學中經常看到有的學生只要見到題目中有“大約”二字,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估算,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思維定勢。因此,在教會學生估算方法的同時,還得讓學生分清場合,在估算與計算之間做出合適的選擇。例如,34×78大約等于多少?準確的數字,本來是可以算出準確的結果,卻在題目中出現“大約”二字,就是對計算結果進行估算。而“2千克稻谷大約可以碾出1.4千克的大米,照這樣計算,現在要碾28千克的大米,大約需要多少稻谷?”這道題目中出現大約僅僅是源于生活,稻谷碾大米無法得到一個準確數,統計的時候就只能用近似數。
只有當學生明白什么地方要估算,什么地方不需要估算,學生才能正確做出選擇,不會簡單地認為看到大約就要估算。
二、培養無形的估算意識
讓學生掌握有形的估算方法是學習估算的第一步,迫于考試的壓力,這樣的估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會去做,如果為了估算而估算,這就喪失了估算的應用價值了。估算更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習慣,面對問題,學生能自發地選擇估算。這才是估算的最終目標。
1.有意強化。
一般來說,估算有兩個要求:一是快速知道大概的結果,二是要盡量接近準確結果。筆算之前的估算可以讓學生建立對結果范圍的敏感,在筆算之前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時,有這樣一道算式:35×9,在筆算之前問學生:“估計一下結果大概是多少?”有的學生說:“35在30到40之間,30×9=270,40×9=360,所以35×9的結果在270到360之間。”也有的學生說:“9接近10,我覺得結果大概是350。”我及時總結:“是啊,通過估算我們大概知道了結果的范圍,算起來就有信心了。”在練習的初期可以規定學生必須先寫出估算的結果,再計算。長期的強化,可以讓學生掌握估算方法的同時,養成估算的習慣。
2.無意穿插。
估算既然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那么估算教學也就不必拘泥于課堂。抓住生活中的契機,無意間地滲透、穿插,更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估算的應用價值。比如慶“六一”活動,每個節目大概需要5分鐘,2個小時內大概需要準備多少個節目?生活中估算的例子還有很多,讓學生參與進來,既可以練習學生的估算方法,更可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估算起始于有形,終結于無形。學生只有掌握有形的估算方法,才能形成無形的估算意識,將估算變成一種發自內心的習慣。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