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驗算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67-01
【案例】
這是一節(jié)三年級的計算課。用豎式計算:276+859。
師:可以用什么方法來驗證我們剛才用豎式計算的對不對?
生:將第一個和第二個加數(shù)交換一下再算。
師:是啊,如果我們前后兩次算的得數(shù)不同,就表示——一定有一次算錯了。(學生低頭再次計算)
師:這兒還有2道豎式計算。誰到黑板上演算?
有學生在算487+748時,前后兩次豎式的結(jié)果都得1235;而在座位上計算的學生,則有幾個輕輕地問老師:“要驗算嗎?”
這時教師說:“不驗算你怎么知道對不對啊?要驗算的!”到課堂作業(yè)時,練習題要求仍是“計算下列各題并驗算”。可有一位學生卻站起來(可能是班上的優(yōu)生)說:“老師,我保證全對,可以不驗算嗎?”但教師說:“最好還是再算一下。”
課后,該老師說:“這位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幾乎是百分之百,班級里像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這時,筆者想起自己班的學生做作業(yè)時的話:“怎么又要求每題都驗算啊?我們驗算時再抄得數(shù)不就行了?煩死了!”
【我的反思】
1.驗算的用途是什么?
在計算教學中,老師總是要求學生多驗算幾遍,仿佛有驗算就能保證計算的正確率。筆者以為,對某些學生來說,驗算意味著能降低錯誤率,但是我們也應分析出:這種機械的驗算對提高計算能力并沒有實質(zhì)上的益處。舉一個淺顯的例子:一學生5道題目中算錯了3題,經(jīng)過檢查后才全對了,我們能說他的計算能力得到提高了嗎?其實,過多機械的驗算會使學生對計算產(chǎn)生厭惡,給計算能力強的學生帶來不滿的情緒。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驗算只是養(yǎng)成良好做題習慣的手段,最終目標是確保首次計算正確率達到百分百。
2.驗算的目的是什么?
在計算教學中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在驗算時,學生仍按照原來錯誤的計算方法驗算,導致不能驗算出第一次計算是否正確。如開篇案例中,學生在計算487+748時,前后兩次豎式的結(jié)果都得1235,學生因而推斷自己的計算正確,沒有達到驗算的目的。因此,老師應告訴學生:兩遍計算結(jié)果一樣,也不能保證就是對的。我們在動筆驗算之前,應檢查自己的算理、計算法則、數(shù)學符號等是否正確。
【我的建議】
1.教給口算估算驗算互助的方法。
在計算時,口算、估算、驗算這三方面相輔相成。口算是粗略估算、正確筆算的前提,口算的正確、熟練程度制約著筆算能力的提高,估算也依賴著口算。教師平時要督促學生熟記100以內(nèi)數(shù)的進位加、退位減、口訣表內(nèi)的乘除法,要達到“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程度。同時,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記一些特殊口算,如:積是整十、整百的(45×2、4×25,8×125、45×4等);和是整十、整百的(55+45、64+46等)。當然,也要注意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口算訓練。如:游戲、聽記、看寫、搶答等,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口算中來。
此外,還要培養(yǎng)“前后兩次估算”的習慣。這里的估算分2個層次:第一次估算是在計算前,框出得數(shù)的范圍;第二次估算是在計算后,判斷得數(shù)合理與否。要訓練學生養(yǎng)成“先估算再計算最后驗算”的習慣。
2.靈活選擇多種驗算方法。
首先,在計算教學時,我們要規(guī)范書寫(包括橫式和豎式)的格式。這樣既能預防并降低學生計算中的錯誤,又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計算速度與正確率。這些計算習慣概括起來即“一步一回頭”,在計算時做一步回頭檢查一步。
其次,教給學生不同的驗算方法。比如“順向代入法”,把結(jié)果代入原來的式子,看和題意是否相符合;“逆向倒推法”,利用加減法之間或乘除法之間的逆運算關系、加法或乘法的交換律等驗算;“重做檢驗法”,適用于遞等式計算;“畫圖驗證法”,適用于幾何圖形的剪拼、相遇問題等。
3.用激勵性評價提高學生的興趣。
數(shù)學計算比較枯燥,尤其是驗算更是讓學生“深惡痛絕”!我們要善用激勵性評價調(diào)動學生驗算的積極性。例如:“你能利用畫出的線段圖,驗算出計算結(jié)果是正確的,真是一個會思考的學生!”“利用商不變的性質(zhì),運用轉(zhuǎn)化的思想,將小數(shù)除法轉(zhuǎn)化為整數(shù)除法,降低了計算難度。這樣算起來既對又快!你真不愧是咱班的數(shù)學王子!”“她的計算能力真強!一次就做對!”“如果你不檢查也能全對,就更好了!”教師生動的評語會令學生情緒高昂,長期堅持下去,一定能讓驗算不再成為計算的陪襯品,而是成為學生對自身行為的內(nèi)在需要!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