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 學習方法 指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71-01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為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p>
讓學生學會學習語文的方法,是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其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學會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完善。
一、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
課堂必須由以前的“教”中心向“學”中心轉移,以學生的學習探究情況確定教師的教。而且教什么永遠比用什么方法教重要,課堂上教師要教學生最需要的和學生學不懂的內容,學生自己學得懂的,或部分學生學得懂的內容教師可以少講。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養成每學習新課之前都要先預習的好習慣。根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高年級學生的要求“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我們教研組老師共同商議,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的預習方法。
首先,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初讀清障礙:字音讀準確,查閱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再讀知大意:文章讀通順,了解文章大意;三讀理脈絡:理清文章脈絡;四讀悟感情:帶感情朗讀,領悟文章表達的情感;五讀質疑難:有不懂的問題在旁邊標“?”。其次,查閱與文本相關的資料。在教給學生預習方法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針對文章題目質疑;找尋關鍵詞句質疑;針對文章的重點難點質疑;在比較閱讀中質疑問難;也可以圈定范圍質疑問難,有效提高質疑效率。并要求學生不重復別人已經提出的問題、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
這樣學生掌握了預習的方法,預習時根據老師精心設計的“預習單”,把自己對文本獨特的感受用鉛筆批注在課本上,預習時當然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為小組的合作探究、課堂的交流奠定基礎。
二、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更好地進行合作探究,筆者根據班級情況、學生特點、男女生搭配,把學生分為四人學習小組。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愛上自己的學習小組,給小組起一個自己喜歡的組名。而交流的方式主要表現為對學(同桌兩人)、群學(四人小組),一般問題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自行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小組合作,邊讀邊悟邊議,共同探究。在一起交流時,由組長確定交流順序,由學習小組各成員對照“預習單”和“導學習綱”開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對子幫扶,最后由組長指定稍后本組在班級匯報的人員。這樣的“探究交流”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而且體現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這一環節,老師一定要尊重、熱愛、信任每位學生,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和關注的;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小組合作探究真正落到實處而不是流于形式。在每次交流中,老師的引領評議要貫穿其中,引領評議既是培優,又是補差。因此要求老師必須善于發現問題,善于引領,講到恰當處,點到要害處,要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教”不是多余的而是必要的。
三、調動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高效課堂要求老師少講多聽,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這并不意味著老師不用備課,相反要求老師更要精心備課,關注課堂生成,這樣才能駕馭課堂。
例如在學校組織的公開課教學中,筆者上了《這樣一個老師》一課,在備課時,預設了這一環節:在這次“凱蒂旺普斯”事件中“我”的態度、心理有什么變化?(喜歡——吃驚——憤怒——領會良苦用心)而某小組在回答這一問題時,把試卷發下來時的“吃驚”和知道真相后“憤怒”地對老師進行的質問合并在一起歸納為對懷特森老師的“不滿”。筆者抓住這一生成,及時調整備課思路,把問題改為:在這次“凱蒂旺普斯”事件中“我”對懷特森老師的態度、心理有什么變化?(喜歡——不滿——領會良苦用心)并表揚了該小組的敢于創新。
現在,許多老師都很重視課堂生成,都鼓勵學生在課上發表獨立見解,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討論問題,提倡學生有新發現,而且每節課的最后都給學生留下質疑的時間。當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提出自己的疑問時,教師一定要及時向他投去贊許的目光或帶領全班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從而增強學生的成功體驗,使其感受到質疑探究的樂趣,激發學生的質疑興趣。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