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巧記 成語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73-01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積累語言。成語是人們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和經驗總結,形成的形式簡潔、意思精辟的詞組,其大多來源于群眾口語、外國寓言等,形式活潑,含義比一般的詞更豐富,思想內涵更深刻,是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成語教學,學生可以了解到很多歷史典故,開闊眼界,增強文化內蘊,提高認識水平和閱讀、寫作的能力;而學生在文章中熟練運用成語,可以加深文章的感情色彩,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然而,由于農村小學生接觸的課外讀物不多,缺乏對成語的掌握,更不用說在作文中能夠熟練使用成語了。因此,在教學成語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課上得生動、有趣,旁征博引,拓展學生的思維,并鍛煉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讓學生能夠準確地運用學習過的成語去描述生活。這樣,學生就會享受到成語學習的妙趣,并進一步激發自主學習的熱情。
一、通過講故事進行成語教學
成語是歷史文化的凝聚,是各個歷史時代智慧的結晶。很多成語都有寓言故事、歷史事件的背景,一些成語背后還有美麗動聽的傳說。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就是有趣的故事,他們的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不強,不容易理解抽象的事物,但通透清晰的故事情節往往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他們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能全神貫注地參與進來。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很多。教師通過在課堂上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來闡述道理,讓學生受到某種看法和觀點的熏陶,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收獲某種啟發,情感得到升華,并從中領會中國文化的魅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小學生的接受能力,要根據其年齡特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對成語的教學要有一個坡度,由淺入深地開展成語教學。
很多成語都來自于寓言典故,如“鷸蚌相爭、畫蛇添足、自相矛盾、破釜沉舟、狐假虎威、亡羊補牢、畫蛇添足”等等,背后都有或有趣,或發人深省,或與歷史典故有關的內容。例如,教學“濫竽充數”,告訴學生該成語的典故:齊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要為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一樣。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新王喜歡聽一個一個的獨奏,南郭處士就逃跑了。這個成語表面的意思是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了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教師可以在課上引經據典,給學生講解成語背后的故事,也可以通過“成語沙龍”的形式,讓學生自己上臺說一說成語背后的寓言和成語,激發學生接觸成語故事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從而加深對成語涵義的理解。
二、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以致用
成語來源于生活,實踐出真知。在成語教學中,教師除了運用多種方式開展教學外,還要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學會運用成語,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成語教學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教會學生運用成語形象地描述生活,在學習和生活中多用成語,不僅是在作文的練習中,在日常的口頭對話中也應該多多運用成語。這樣才能達到使學生自主學習、深刻理解成語、靈活運用成語的教學目的。
反復運用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強化記憶的最好方式,因此,筆者在日常教學中特別重視訓練學生對成語的實際運用。在平時的教學中,訓練學生根據要表達的某種意思選擇適合的成語的能力,鼓勵學生在各種習作中大膽使用成語,如平時作業的作文,或者自己的小練筆如日記、周記等。另外,教師要通過組織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學會吸收他人表意最簡練準確的句子并將之運用在自己的習作中。
很多成語來源于古人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總結,學生通過運用成語描寫生活,表情達意,感覺到自己也能夠融入到生活之中,對自然和生活產生強烈的親近愿望,進而養成細致觀察生活、積極思考的習慣,這樣他們就會在生活中主動識記成語,尋找與成語相關的故事。
三、整合學科資源進行成語教學
語文教師要廣泛關注學科間的聯系,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做好溝通,整合各學科資源,為成語教學開拓更為廣闊的渠道。這樣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成語的激情,并從學科之間的聯系中更為深入地理解成語含義,有利于學生感受成語的魅力和培養學生多途徑學習成語的靈感。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可以借用音樂、數學、美術等學科的知識,為學生講解成語的含義,力爭在教學中做到學科滲透,讓成語學習成為幫助學生串聯各學科知識點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例如,在教學“自相矛盾”時,講解數學課的驗算;教學“余音繞梁”時,提到音樂課的知識;在教學“負荊請罪”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樣,可以讓學生從新的角度感受到成語的魅力,感受到成語知識的樂趣。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