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古詩 意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74-02
學習古詩,重在通過語言文字的教學挖掘古詩最深層的意境美,使學生了解古詩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從而培養小學生欣賞美、鑒別美的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激發他們潛在的想象力。
長期以來,部分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只注重帶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而忽視了文字背后的深層文化底蘊和古詩所體現的意境美,從而導致了學生學得枯燥,聽得厭煩。因此,筆者針對此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一、創設情境,領悟情懷
詩與音樂、繪畫是相輔相成的,尤其是詩中表現出來的節奏感,或明快或激昂,充滿了節奏美和韻律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入和諧的音樂,或者借助優美、形象的繪畫,創設獨特的教學情境,挖掘古詩的意境,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學習《望廬山瀑布》一詩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抓住本課的題眼——“望”字展開想象,然后借助錄像所表現的畫面使學生進入到詩的情景之中。那飛流直下的瀑布,一瀉千里,濺起的水珠勢如破竹,好似千軍萬馬。如此充滿力量的畫面再配上事先準備好的音樂,使得廬山的瀑布演繹了震撼學生心靈的一幕。這樣用錄像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瀑布的情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受,整首詩的意境凸顯無疑,為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的詩意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再如,學習《泊船瓜洲》一詩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筆者這樣做:首先引導學生初步理解詩文傳達的情感,明白詩文的大體意思。為了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詩文的意境美,感受詩歌表達的內在情懷,為其播放曲目《春江花月夜》,同時啟發學生進行想象:想想詩人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吟誦詩文的?此時的詩人應該是什么樣的姿態?詩人的內心究竟在想著什么?跟隨著樂曲深沉哀怨的旋律,學生沉浸在了無盡的思緒之中,頭腦里呈現出了夜晚皎潔的明月和詩人低頭吟誦詩文時的感人畫面。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力,采取邊聽邊想象的方式,對以上的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詩人邁著堅實的腳步,在皎潔的月光中想著自己的家人是否安好,妻子懷抱著年幼的孩子,孩子是否會喊“爸爸”了?屋檐下吵鬧的燕兒是否又新筑巢穴了?不知何時才能在月光的陪伴下回到家里與家人團聚。此起彼伏的內心體驗縈繞著學生,詩文的意境美被學生詮釋得恰到好處。
可見,對古詩意境的理解,不應該是學生自發的感受,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良好的情景,激發出學生潛在的情感因子,使學生在情感的自然流露中創造出豐富的形象畫面,促進學生對詩文意境美的掌握。
二、拓展活動,再現詩境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適當引入活動內容,留給學生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及進一步開拓詩的意境有很大的幫助。
(一)畫詩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作畫的方式表現詩文中包含的意象,讓學生在腦海中浮現出生動、美妙的畫面,從而使學生透過意象觸及到更深層的意境。如學習“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句詩時,如何才能在繪畫中表現出蝴蝶飛入花叢后“無處尋”呢?經過認真思考和想象后,有的學生在畫面上把蝴蝶隱藏于一簇簇的花叢之中;有的學生干脆什么也沒畫。他們的原因分別是:蝴蝶的顏色和菜花的顏色是一樣的,當它飛入花叢后,眼睛分辨不出二者的區別;畫上的兩個小孩子正拍著腦袋思考著“怎么就找不到蝴蝶了呢?它究竟飛到哪兒去了?”雖然學生畫得各有不同,但是可貴之處在于能夠看出他們對詩的理解是創造性的,對詩文背后的意境美是能感悟到的。
(二)演詩
教師可以創造性地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展開豐富的想象,應用肢體語言表演詩文中的場景。如學習《尋隱者不遇》一詩時,教師啟發學生:“當詩人問童子的師傅去哪兒了,童子會怎樣表現呢?”學生紛紛設計了不同的動作、神態:有的用手摸著腦袋,表現出一副茫然的姿態;有的顯得十分無奈,焦急的眼神望向遠方;有的故意表現出神秘的狀態,只是微微一笑。學生根據詩文表現出來的種種神態與動作,恰好說明了他們頭腦中的不同意境。
三、注重誦讀,融入感情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文意思的基礎上反復地誦讀。通過反復誦讀,學生能夠透過字面意思領悟到詩句中那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意境美,那些蘊含在詩人情感間的韻味,對學生情感的熏陶是至關重要的。
古詩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音樂性,是節奏美與韻律美的結合,所以讀起來很容易上口。那么,怎樣才能引導學生讀出對詩文的感覺呢?首先,可讓學生細心聆聽教師帶給他們的范讀,讓他們在思維中產生一個直觀的印象;然后再讓他們學著教師的口吻和樣子來讀,體會詩文內在的意境。學生讀完以后,說說詩的哪些地方音要重點,哪些地方要低點,哪些地方要稍許停頓,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注意把握詩文的抑揚頓挫,并通過深入想象理解深層意境,體會詩文帶來的意境美。
例如,在誦讀《春曉》一詩時,讀到“處處聞啼鳥”一句,要求學生不僅要讀出詩文的節奏感,而且要深入體會這句話傳達出來的“春”的生機和情趣,體會詩人內在的情感。從而把詩文中那種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意境美通過明快、清新的朗誦體現出來,營造一種春意盎然的情景,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融入到詩情之中,提升學生鑒賞美、欣賞美的能力。
總之,教師要創造性地應用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其實,古詩的教學重在透過表面文字的敘述,挖掘深層次的意境,從而領悟到詩人要向我們傳達的內在情愫。在領悟詩人情感外化的過程中,激發讀者無盡的想象,提升自身的情感體驗水平。因此,小學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思維和心理特點,在古詩教學中要通過創設情境、融情入景、反復朗讀等方式挖掘詩文的意境,培養他們的優美情操,拓寬他們想象力發展的思維空間。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