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教學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83-02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教師應該“使每一個學生在畢業時候,帶走的不僅僅是一些知識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帶走渴求知識的火花,并使它終生不熄地燃燒下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各種渠道培養學生的濃厚興趣,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數學,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有效開展數學教學。下面,我就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從數學的本源入手,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呢?還得從生活入手,讓學生親身感受學習數學是生活的需要。
1.合理選取教材,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例子為背景,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自己學習的內容是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從而以積極主動的“我想學”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來。如教學時、分、秒時,可以讓學生把時、分、秒跟自己的日常起居聯系起來;教學小數的認識,可以讓學生把小數與自己的身高及生活中的測量、物品價格等聯系起來。
2.注重實踐,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師在教學時,應設法為學生創設現實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思考的欲望,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享受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粉刷圍墻時,教師抓住學校創建常規管理達標校園的機遇——學校把教學樓重新用涂料粉刷,讓學生幫助校長和財務人員設計粉刷方案,制訂工程預算,學生分小組進行實地測量,并了解涂料的價格、人工費等。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二、創設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獲得成功后,通常處于積極的狀態,容易對所從事的事業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體驗成功帶來的樂趣。
1.遵循認知規律,科學安排教學。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分解,并按從易到難、從因到果的順序組織教學,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可以分步推進:初步感知——數方格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驗證公式——應用知識。在初步感知階段,利用書中的插圖,讓學生找一找有哪些學過的圖形。學生會比較容易找到。教師給予肯定,讓學生在一種成功的體驗中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再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兩個花壇哪個面積大一些?”學生就會帶著探究問題的積極心態進入下一個環節——數方格。數方格又是學生比較容易做到的,很快得出了數據,并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引出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邊的方格數×高的方格數?!叭绻@個猜想真能計算所有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那該多好啊!”進而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剪、拼的驗證過程中來。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驗證了這一猜想,再加上教師對學生積極的評價,學生的大腦是多么地興奮!教師利用這一興奮點自然進入應用練習。這樣,整節課學生都在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中學習,循序漸進地達成了學習目標。
2.創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有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挑戰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長方形面積”時,設計的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還是本課開始的生活中的問題:學校長方形花壇面積的計算。教師在屏幕上打出長方形花壇的幾何圖形,就讓學生進行計算。當學生提筆要進行計算時,卻發現沒有計算的條件——長和寬。二是進行課堂上所用電腦屏幕大小的計算,其中有單位名稱的變化。三是讓學生計算自己身邊的長方形物體的面積。比如,課本、練習本、鉛筆盒的一個或幾個面積,還有課桌面、椅子面等。四是讓學生在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方格紙片上設計一張郵票,看看有幾種設計方法,哪種設計美觀、大方、合適。這些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容易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獲得成功的良好體驗,使學生在自主探索活動中,形成主動學習、全面發展的動力。
三、讓學生在樂中學
1.情境法。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書中的插圖及各種影音資料,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體積和體積單位時,就可以充分利用書中第38頁的插圖,創設“烏鴉喝水”的實驗,讓學生扮演烏鴉投石子,創設活生生的情境,并讓學生仔細觀察水面的變化,從而發現體積的內涵,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讓學生在“玩中學”,學生自然能學得開心。
2.故事法。
小學生大多數都喜歡聽故事。利用故事能激發兒童的興趣,激起他們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學中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可以將有趣味性又符合知識要求的小故事與數學教學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時,我就利用龜兔賽跑的故事幫助學生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系a÷b=(b≠0)“小烏龜慢慢跑,站上了領獎臺。小白兔睡啊睡,只能坐在下面掉眼淚。”
3.表演活動法。
利用小學生好動、愛表演的特點,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的熱情,讓他們想學、樂學。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打電話時,就可以讓學生表演打電話的過程,讓他們在打電話的活動中找到最優的方案。
4.將數學課堂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數學體驗。
執教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完成書中實驗。(教師發給每個學習小組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容器,學生在課外進行實驗。)
(2)至少選擇一個圓錐形物體進行測量,并計算出圓錐的體積。(課外進行)
(3)課堂匯報:你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是如何解決的?
學生在團隊合作活動中,不僅學到了基本的知識,還獲得了成功的數學體驗。下面是學生的“發現”——
用水做書中的體積實驗,在倒水時,水容易流出容器外,就另找來一個盆子盛流出的水,最后一起倒進去,這樣實驗的效果更佳。
在實踐中還發現像沙堆、谷堆等底面與其他面相連時,可以先用軟繩子和尺子量出底面的周長,再用公式r=C÷π÷2求出半徑,最后求它的體積。
這樣的教學設計能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足夠的活動機會,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數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