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簡便計算 自主感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86-01
簡便計算是運用運算定律、運算法則或計算中的一些特殊規律,使一些較復雜的計算變得簡單的一種方法。
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少老師往往只關注學生“會不會”套用運算律和一些特殊的形式正確地進行簡便計算,而很少甚至沒有關注“靈活不靈活”,造成了學生思維的定勢。
那么,在簡便計算的教學中,如何使學生自主地養成簡便計算的習慣呢?
一、賦予生活背景,喚醒簡算意識
在簡便計算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與簡便教學有聯系的生活素材引入課堂,將數學問題以生活情景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再通過比較不同方法,喚起學生探求規律的欲望,引導學生切實體驗簡算的優越性。
例如在教學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出示這樣的例子:“一張學生桌76元,一張學生椅24元,學校要購買16套課桌椅,一共要多少元?”學生獨立計算解答后交流,發現有學生列式為76×16+24×16=1600元,這是分別算出課桌和椅子各需要多少錢,再算一共要多少錢;也有學生列式為(76+24)×16=1600元,這是先算一套桌椅要多少錢,再算16套共需要多少錢。在學生交流出兩種解法之后,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學生們各抒己見,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很快發現兩種方法的結果相同,而且還發現課桌和椅子的單價正好湊成整百,算起來比較簡單,通過兩種方法的對比,使學生體會到簡算的優越性。
二、優化計算方法,發展簡算意識
在“運算定律”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重學生對“運算定律”的掌握、使用程度,而忽視了學生對運算定律是怎么來的這一過程的探究,可謂是“練習有余,探索不夠”,學生在具體解題時還是不能正確選擇簡便計算。
如在計算25×88時,一開始我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采用多種方法解決。在學生嘗試計算之后,我將所有的解法展示出來:(1)直接用豎式計算;(2)25×88=25×8×11=2200;(3)25×88=25×4×22=2200;(4)25×88=25×(80+8)=2200;(5)25×88=(20+5)×88=2200;(6)25×88=(10+10+5)×88=2200……并讓他們進行比較。學生在相互的比較、交流中不知不覺就發現,利用第2種方法來進行計算,可以口算,而且不容易出錯,比用其他方法要簡單多了。
可見,教師要根據不同情況,通過優化算法、整理算法、提煉算法,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經歷一個完整計算過程的體驗,再讓學生在不斷比較、選擇、完善的思維過程中逐步擇優,使學生學會靈活地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簡便計算,從而使學生頭腦中的“簡便算法”成為自己計算當中的一種自主行為。
三、拓展應用空間,提高簡算意識
簡算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自覺地應用簡算方法。
例如這樣一題:在直徑是8米的圓形花壇外圍造一條寬1米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學生的第一感覺是:花壇和外圍的小路可以看作是一個大圓,花壇看作小圓,可以先求大圓的面積3.14×5×5=78.5平方米,再求小圓的面積3.14×4×4=50.24平方米,用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就得到小路的面積78.5-50.24=28.24平方米。通過讓學生再次仔細觀察,引導學生思考:“有沒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呢?”一部分學生很快采用了另一種解題方法:3.14×(52-42)=28.24平方米。此時,我讓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了對比,學生很快發現第二種方法比第一種方法要簡單,以后碰到類似題目時都采用第二種方法進行解答。這樣不僅讓學生真切體會到了簡便計算的益處,滲透了優化、轉化思想,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還在實際的行動中提高了學生簡便計算的意識。
總之,要使學生簡便計算的意識與行動真正融合,還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時刻關注學生簡算能力的培養、注意喚醒學生簡算的意識,讓學生的簡算意識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實現意識與行動的統一。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