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88-01
有效教學,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的唯一指標。我認為要想做到有效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精心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币还澇晒Φ臄祵W課是老師課前精心準備的產物。因為沒有充分的預設就沒有精彩的課堂生成。如在上二年級數學上冊《統計》一課時,我了解到學生在一年級時只學過1格代表1個單位,而現在要學習1格代表2個單位。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故意給學生出示統計圖的格子,問學生:如果按1格代表1個單位則格子不夠,讓學生在教師“怎么辦?”的追問中通過小組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即1格代表2個單位。接著,我順水推舟,明確告訴學生:1格還可以代表3個、5個、10個等單位。
二、深入挖掘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一個資源,一個可以深入挖掘,可以供我們創造性使用的資源。我們要根據它設計出適合自己、適合學生、適合實際的教學活動。如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特級教師黃世忠老師講《數的產生》一課,使我對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這一教學理念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小學數學四年級教材中《數的產生》的內容是很少的。雖然教材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但是以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是很難理解的。很多老師設計這節課時,都會把下一節的內容十進制計數法添加進來??牲S老師不是這樣,他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做到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入了“一一對應”、“代數思想”和“計算法則”這三大數學思想,設計了對古代數學符號所代表的數字意義的探究活動,增加了阿拉伯數字的產生史和傳播史,并滲透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有了這些內容,大大豐富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數的產生歷史始終懷著濃厚的探究興趣。
三、創造活動化的數學課堂,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
讓數學課堂動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變數學教學為“數學活動教學”,把“學”數學變為“做”數學。如在上二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排列、組合》一課時,我以帶學生逛數學廣角為主線設計了“以小組為單位用數字卡片1、2、3擺成的兩位搭成數字橋”、“讓一個小組的學生上臺表演握手”、“讓全班同學為一個小組的學生照相”等一系列極富情趣的數學活動。學生在一個接一個的數學活動中始終興趣盎然,在積極主動參與活動中學會了用數學1、2、3可以擺成6個不同的兩位數;每兩個人握一次手一共可以握3次。特別是學生在小組內用數字卡片1、2、3擺成兩位數的活動中,全班出現了3種不同的擺法:交換法、先固定十位法和先固定個位法。學生通過動手擺,體會到只有按一定順序,才能使擺出的數既不重復又不遺漏。這樣精彩的生成讓我輕松地達成了課前預設的目標。
四、強調“情境”的作用,注重過程的價值
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活動中充分發揮潛能;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體驗方法,感悟特點和規律,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健康向上的人格、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找到方法,解決問題,總結規律;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因為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老師講得再多,演示再多,那終究是老師的經驗,不如放手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嘗試。就拿《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來說,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久而久之學生會自然遺忘。這樣的教學往往是高耗低效,教師為了讓學生記住公式,唯有靠題海戰術了。但是如果教師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即在已知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平行四邊形通過自己的剪和拼轉化成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我相信學生一定會印象深刻。畢竟這是學生自己認真探索、思考的成果。又如我在上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時,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的泡沫紙上插小棒,并思考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學生通過動手實驗,結合自己的實驗數字,很快就總結出規律: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棵數-1。這樣,學生通過實驗、總結,親身經歷了一次植樹問題的探索過程。我想,學生對于自己實驗后總結出來的規律一定記得又牢又深刻。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