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減輕 學生 “第三種”負擔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05-02
一、“第三種”負擔芻議
說到學習負擔,映在我們腦海的是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心理負擔。許多教育工作者,都在為減輕學生的上述兩種負擔而苦苦追尋:追尋著如何通過減少作業量、如何精心設計作業等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追尋著如何通過與學生的交流談心、如何通過賞識激勵等來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確實,很多老師就此探索出了諸多可行之路。但“減負”減了二三十年,為什么還是減不下來?為什么我們的數學教學,會給學生造成上述兩種負擔,這根源到底在哪兒?有沒有一種模式,讓學生學得輕松也可以學得很好?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自身、教師行為、數學課程、教學環境等因素都正面或負面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其中,我認為關鍵點在教師,如果教師教學方式方法不當,那肯定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學懂、沒有學透,所以課后就會覺得課業負擔重,心理負擔也就更重了。這種指由教師的教學方式不適應孩子的特點帶來的學習負擔,是課堂上產生的,不同于人們常說的學習時間過長、心理負擔過重的學習負擔,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三種”負擔。
追本溯源,減輕課堂上的負擔是最本質的。真正的減負,責任在老師身上,課上得有趣,使學生們在學習中找到了幸福感,才是老師們應追求的,才是教育改革的方向。要減輕學生的“第三種”負擔,我們應關注自己的每一堂數學課,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為。
二、改進教學行為的具體措施
雖然我們教師都在為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益而積極努力著,但由于受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習慣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不時有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課堂出現,從而導致了學生“第三種”負擔在不經意中無形地產生或增加。由于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涉及到課堂教學各要素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所闡述的主要是從改進教師行為出發,具體涉及材料的使用、問題的推敲、練習的設計等三個方面,采取相應的措施。
措施一:慎用材料,讓學習內容有本質和數學的意義
教材是統一的,作為呈現給學生并鑲嵌有相應知識點的學習材料,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地域的特點、教學的目標等而有效運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用教材教”。對于教材的處理,我們可以增刪,可以改變,但我們都要經過認真思量,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即使是同一教學材料,如果不加以慎用,也會導致課堂教學的偏差。尤其是年青教師在材料的選取時,常常會凸顯如下幾個問題:1非本質因素強勢干擾了本質因素;2不當使用引發了數學重要問題混淆;3因為材料而迷失了目標和重難點。
【改進方略】有效教學首先取決于課程資源,教師能做到的是創設有效的學習材料,也就是對學習材料的科學呈現、有效使用和“再度開發”。因此,我覺得就學習材料選取而言應作如下三方面的調整。
1改變材料呈現特殊化的傾向。為了明確學習指向,教師所呈現的材料本身應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不能使之特殊化。
2實現材料使用即時性的把握。對于材料的使用,教師不能因固守自己的預設或單純追求教學的流暢,而忽視學生的反應。就案例而言,用既定的材料,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幾個點的及時把握,一樣可以實現有效的教學。
3追求學習材料再度性的開發。當學生的認知出現偏差時,我們應對既定材料作適當改編,或者是對既定材料做深度的處理,以消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盲點和疑點,從而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歸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對知識做到堂堂清。
措施二:推敲問題,讓教學提問有探究和思考的價值
課堂提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有效的提問應該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而且保持一定的難度。但這種難度應力求使大多數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回答出來,記憶型、理解型、應用型問題控制在恰當的比例與時機。因此,對于每一次提問,特別是教學關鍵之處的提問,不能盲目、隨意和濫用,而應該通過仔細推敲,明確問題的價值取向,直接為學生開展進一步的學習服務。
有的教師開展所謂“問題式”教學活動,其實是在漫無目的地、隨心所欲地提出和使用問題,導致了學生對知識理解一知半解或是強行記憶。仔細審視,我發現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1問題太小,無思考價值;2問題太大,無思索方向;3問題跳躍,無思維坡度。
【改進方略】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良好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思維深入和擴散,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和情感的培養。我認為課堂提問應力求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1問題設計應該有可思考性。問題設計要簡潔、清晰,適合學生的理解水平,不使學生在理解上產生歧義或是簡單地跟從。有的問題毫無思考的價值,我認為可以直接用一句陳述性的語言來引導。這樣既節省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又不在簡單處迂回,可以直接把課堂引向深入。“從中你發現了什么?”一問,在特定情境或“順其自然”中,可以充分激活學生的有效思維,如果是指向寬泛則使得學生不可能有效思考。“你發現了什么”前面加上范圍限制,后面加上賓語,如:“觀察這些四邊形,你發現了什么特點?”學生就會把精力集中在對四邊形特點的發現上,而且能通過跳一跳摘到“桃子”。
2問題設計應體現結構層次。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性、開放性,盡量用具有結構性的問題,有效引導學生去探究和發現。這樣,不僅教學思路清晰,而且層次分明,又不失開放性。在重點問題處,應準備縱向結構性的問題,既可以應對學生冷場出現時,及時引導,也可以根據學生課堂反應,及時照顧中下學生,以求他們思考問題同樣獲得成功。
3問題設計要講究合適的思維跨度。問題設計要難易適度,具有“啟發性”,而且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維容量,特別是核心問題,要有合適的思維跨度。
措施三:設計練習,讓課堂習題具有鞏固和發展的功效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新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良好思維品質和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因此,我們要結合教學目標,整體設計課堂練習,根據學生學習實際,及時和適時調整學生的練習,從而充分發揮數學作業應有的功能,提高學習效率。很多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會常犯如下幾方面的錯誤:1沒有充分鞏固學生的現有思維;2沒有及時注意問題呈現方式的適當變化;3沒有深度關注知識的拓展延伸。
【改進方略】設計練習要根據練習目的、學生實際情況以及生活實際需要;要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把各種練習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知識的運用、技能的遷移,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發展實際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本人以為課堂練習的設計應遵循以下三方面的原則:
1設計賦有數學思想的題目。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和提升學習品質,對后續學習有很重要的意義。所以在設計作業中,不僅要重視知識形成的過程,還要十分重視發掘蘊藏在知識背后的重要思想方法,不失時機地進行數學思想的教育。
2設計符合生活實際的題目。“在生活中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個重要的教育觀念。“社會即學校”學說啟發我們:數學作業也應將觸角伸向小學生生活。可以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適當地引入一些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題目,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形成積極探索和力求創造的心理。
3設計有層次性的題目。學生之間各方面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果作業的布置沒有層次性,容易導致優等生厭學,學困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設計作業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量力而行。按照鞏固練習→變式練習→拓展練習的模式遞進式地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就有了充分的作業選擇權,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自然就會更高。
三、實踐后的思考
別人的教學,給我借鑒與啟示;自己的教學,讓我沉思與改進。要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應該落實在課堂。
1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應該從改進教師行為開始。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成為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最終目的都是為學生構建起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習平臺,進而促進他們更好地學習。在學生、教師、課程、環境教學四要素中,教師行為直接制約著對課程的有效利用和開發、對良好環境的選擇,進而決定著學生有效學習的程度。因此,教師應該從改進自身的教學行為開始,不斷實現自我專業發展,從而使學生在“輕負擔”的前提下實現“高質量”的學習。
2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立足常規課堂教學是根本。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況,全面反應在課堂學習過程之中。學生在課堂中沒有真正學懂,就會導致“課內學習損失課外練習補”、“前課損失后課補”的惡性循環狀況。這勢必造成學生課業負擔的加重,并導致心理負擔的增加。因此,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我們應立足每一堂數學課,在課堂中提供廣闊的空間和有利條件,引領學生主動、生動且有效地學習,盡力使每一個學生在學懂知識的同時,得到能力的發展和情感的培養。
3要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課前的良好預設是基礎。
科學合理的課前設計是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一個基本前提。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在吃透教材意圖、把握學生實際、結合自身特點的基礎上,通過先自備、參考,再反思改進的方式,盡力備好每一節課。特別是對教材的個性化處理、問題和練習的精心設計、情境和媒體的有效使用等,更應該做到深思熟慮,以保證每一節數學課的順利、高效實施。
4要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課中的智慧駕馭是關鍵。
好教案只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必要基礎。教案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再好的的教案還是要靠教師在具體的課堂中智慧的把握和實施。因此,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水平,根據學生的各種學習反應,及時調整教學行動,通過智慧地駕馭課堂,引領全體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減輕學生的“第三種”負擔,是一個社會性的大課題,涉及許多方面。我們將為解決這一問題而不遺余力地去追尋、去奮斗……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