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計算教學 有效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91-01
計算教學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個過程,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但是,受傳統計算教學的影響,許多教師在進行計算教學時,仍然是照本宣科,然后進行題海戰術,搞得學生筋疲力盡。如何對小學生進行較好的計算教學,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興趣是學習活動永遠的動力
計算教學由于形式單一,往往會導致學生在練習的時候覺得枯燥無味。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計算興趣的培養,讓學生樂于計算、享受計算。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要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形式上可以是做游戲、開展競賽活動等,工具上可以使用小黑板、卡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等,使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比如,教學一年級小朋友“5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顯示:小朋友手里拿著5個氣球,鼠標在哪一個氣球上點擊一下,這個氣球就會飛向空中。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讓學生很容易就聯想到減法,滑稽可愛的動畫效果、優美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都會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學生的計算興趣也就會隨之大增。
二、算理是計算教學必須掌握的真理
掌握算理就是要幫助學生理解兩個問題:一是明白怎么算的;二是明白為什么這么算。例如,蘇教版教材小學三年級上冊“除法”單元里,例題在解決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算理時,把46分成40和6兩部分,幫助學生建立每人先平均分得2捆,然后再平均分得3枝,合起來每人平均分得23枝的操作過程,并理清計算的思路是:先算40÷2=20,再算6÷2=3,然后把20與3合成23。實際上,這些都是例題后面緊接著的除法豎式教學的必要基礎,在豎式上用兩種不同色塊顯示出分兩步除的過程,進一步引導學生將操作經驗演變成計算方法;“2為什么寫在十位上”的問題,則是聯系分鉛筆的操作,引導學生思考,2表示的是兩個20,3表示的是兩個3。這樣的計算教學,既有學生“算”的過程,又有學生“說”的過程,使學生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明白“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算理,并掌握計算法則。
三、形式是計算教學錦上添花的潤滑劑
在具體的計算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認真分析,理清思路,得到不同的解題方法;然后,引導學生比較各種不同方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并選取出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這樣,去除掉教師的灌輸式教學,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并得到簡單易懂、簡潔明了、最優化的解題方法。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乘法”單元中,我讓學生解答這樣一道題:小明騎自行車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行240米,4分鐘到達學校,小明家到學校有多遠?我先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嘗試解決。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出現了許多算法:
①240×4=960
②240×5-240= 960
③200×4+40×4=960
④250×4-10×4=960
⑤24×4×10=960
⑥豎式計算出結果 。
學生在獨立演算后進行小組交流,每個人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領悟同伴的思路和解法,充分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比較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四、訓練是計算教學必經的途徑
計算教學離不開訓練,但是訓練要講究方法、遵循科學。一是必須立足于基礎。要注重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可以在每節課的開始階段安排幾道口算題,注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的求出近似結果。二是緊緊抓住重點。計算教學在不同年級、不同學段都有著不同的要求,教師要把握好教學內容的特點,針對性的設計訓練題型,進行有效的訓練,幫助學生逐步達到熟練化計算的程度。三是實施簡便計算。簡便計算是小學階段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必須要讓學生先牢固的掌握運算定律和規律,然后從幾種簡便計算練起。四是注重訓練層次。計算訓練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個難關一個難關逐步攻克的過程。
總之,在小學階段,計算教學不是一早一夕之功能夠解決的,教師必須認真解讀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采取行之有效的訓練方式,幫助學生逐步感知到計算學習中的樂趣,從而提高計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