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 學生 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13-02
許多教育者在不同的場合下都強調創新思維的重要性,特別重視小學階段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然而,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實際,真正能一以貫之、堅持不懈地做到創新教學,并且注重效果的,則比較少。小學語文教學
開放性很強、創新機會眾多,老師應該是課堂的引導者、教學的組織者。但目前的教學現狀是有些教師始終掌握著課堂的教學基調,學生的思維基本是跟在老師后面走;教師是任務的下達者,學生是任務的完成者;教師圍著考試轉,學生圍著教師轉。如此一來,一堂課就按部就班、枯燥無味,自然難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難有訓練學生創新思維的機會。為此,筆者在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方面做了嘗試,本文結合具體事例論述。
一、將課本內容向外拓展
語文課本只是從無限的生活中擷取有限的范例,為教師教學提供簡單的教學素材,語文老師應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制造創新思維的機會,引導學生廣泛聯系,觸類旁通,走出課本,拓展延伸。就像我們教師進行的“同題異構”式賽課,不同的老師對同一課文的處理不同,就是很好的實踐。
小學生的心智雖然不成熟,但正因如此,他們缺少思維定勢,他們極具想象力,有很強的創新意識,只要語文老師有心,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給予他們發揮想象力去創新的學習環境與機會。
遇到敘事類的課文時,筆者都會鼓勵同學們試著去寫“續集”,說一些后話。這不但有利于他們理解課文內容與中心思想,還能豐富他們的想象力。例如,在學完《狼牙山五壯士》后,問:假如五位壯士在跳下山崖以后沒有死,會發生什么故事呢?同學們一聽說大英雄們沒有死,就立刻打起了精神,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有的寫道:“他們五個人顯然跟不上大部隊了,就喬裝成鬼子混進了日軍,后來在一次戰役中成功幫助我軍大獲全勝!”有的寫道:“他們被一位善良的農夫救了,可惜都受了重傷,不能再參加革命了,于是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但在暗地里仍然協助我軍做通訊工作。”還有的寫道:“他們在山下被俘,鬼子們逼他們說出大部隊的下落,但五位壯士咬緊牙關,受盡酷刑,直到生命最后一秒。”同學們自己想象結局,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種鍛煉。
二、善于質疑課本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再完美再官方的課本,也有它的可以質疑之處,應當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就算課本無誤,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也能深入理解課文,培養打破陳舊觀念、勇于創新、勤于實踐、勤于鉆研的務實精神,掌握質疑探究的思考方法。
例如,學習課文《荷花》時,一同學認為“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中“有”應該是“又”,“一朵又一朵”才是多,是通順的,而“一朵有一朵”讀起來別扭。該同學一質疑,其他同學都感覺有道理。于是筆者讓學生分組談看法,最終認為教材沒錯:“一朵有一朵的姿勢”實際是說每一朵有每一朵的姿勢,就是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姿勢。另外,學習《飛機遇險的時候》一文,設問:當時描述機身都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那么機械師又怎么能打開艙門呢?艙門不是被“厚厚的冰甲”凍住了嗎?在空中,機艙內的氣壓比機艙外的高,如果打開艙門,由于氣壓的原因,高氣壓就會向低氣壓流動,這是很危險的。在討論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們的口才,而且還豐富了他們的知識面。
三、在生活中多多實踐
一切科學活動都離不開實踐,小學的語文學習如果能結合實踐,能讓學生在體驗中激發創新。教師應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多實踐,幫助他們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接納新事物,或者遷移,或者組合改造,創造出一個新穎獨特的事物、情境,進而產生新的認識。
比如教學《雪兒》一文,課后有一題:聯系上下文,展開想象,寫一段話描寫“我”和雪兒告別時的情景。學生交上來的作業基本都是圍繞“依依不舍”來寫,但不細膩具體,而是空泛籠統,應該是學生缺乏生活體驗所致。于是,筆者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回想有關影視的鏡頭、有關書籍片段、生活中所見所聞的類似場景,然后結合課文來改造、整理,就比較好地克服了作文空泛籠統的弊病。
生活實踐總是新鮮的,來自生活實踐的思維也容易與時俱進,帶有“創新”元素,教師要學會在時事中選擇學生的關注點進行教學。例如,蘋果公司前CEO喬布斯去世,他近年來多次被評為全美最佳CEO,業界評論“蘋果就是喬布斯,喬布斯就是蘋果”。然而,看看這幾年來他的照片就會發現,他在不斷消瘦,不斷變老。原來,他一直在同病魔抗爭!對此,筆者引該新聞素材入課堂,鼓勵同學們課外通過各種途徑搜集喬布斯的事跡,然后加以整理,形成完整的資料,在班上開展討論活動,評價喬布斯這個人。學生在說話的過程中迸發出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創造性思維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問題和新答案,始終使課堂充滿亮點,呈現出課堂的精彩。
還有一次,一位同學對一份雜志上的一個插圖提出了懷疑,說上面有朵梅花是藍色的,而現實中好像還沒有藍色的梅花。筆者首先同意了這一說法,贊揚他觀察細致,然后又補充,在自然條件下是不能培養出藍色的梅花,但是,現在的轉基因技術完全可以實現這種效果。于是,這一小小的疑問還幫助他們補了一下轉基因方面的知識。
四、開展角色扮演
網絡名詞“Cosplay”的意思就是角色扮演,這同樣可以應用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通過讓同學們分角色扮演課文中的人物,不僅能加深同學們對人物的印象,而且還能讓他們在體驗情境中懂得如何去表現人物的性格,并與他人做好配合。
例如,在學習《狼和小羊》一文時,角色扮演就起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筆者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角色,跟隨著此起彼伏的背景音樂,帶上頭飾完整表演故事的內容,學生們興致勃勃。在表演過程中,同學們都很投入,很入戲,不僅語氣語調符合角色的性情,連神態也惟妙惟肖。讓角色扮演走進語文教學,老師和學生都將受益匪淺。后來學習三年級《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文,筆者也安排四個同學一組,分別帶表情地朗讀小駱駝、小紅馬、駱駝媽媽的話和文章介紹的文字,同學們對各人的表情、語調互相發表看法,情緒激昂。這種邊朗讀、邊表演故事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理解了文中字、詞、句的意思,明白了相關道理,更提高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嘗到學習的快樂與輕松。
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新課標的要求。小學階段是學生的智力和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是學生形成邏輯思維和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對于學生在未來學習、工作、生活中運用創新思維,進行發散性的思考,用創新的眼光看待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無處不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老師注重了課文的整體性、實踐性,突出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就比較容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