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學生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15-01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但從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并未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能得到發揮;教師累、學生苦、效率低的現象普遍存在。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教師應轉變以“教”為中心的思想,
把課堂的自主權還給學生,
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一、激勵學生自我表現
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著力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成長的各種需要,把關愛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意識,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自己的看法,保護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為每個學生盡可能地創造機會,增加學生的成功體驗,并時時把微笑的鼓勵、活潑的風格、適度的幽默帶到課堂上,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愛護、尊重和期待中主動探索、自主學習。
二、給足學生活動時間
素質教育旨在使學生生動活潑、自主和諧地發展。教師應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能真正地參與學習活動。在教學中,讓學生以讀為基礎,以思為核心,以議為形式,通過讀、劃、查、說等不同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充分的讀書、議論、交流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并從中領悟到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借助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交流、表達的效率,使學生彼此之間相互學習,從而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教師要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一提倡,二鼓勵,三引導”。通過老師的提倡和鼓勵,使學生從“敢問”起步,逐步過渡到“會問”、“善問”。
教師要教給學生在何處質疑。一般來說,應抓住課題質疑;抓住關鍵的詞語、句子質疑;從“看似矛盾,又是合情合理”處質疑;還可以從課文的語言運用、內容的中心、標點符號的運用、課文的前后聯系上質疑。在學生想知道處、易出錯處、理解片面處,多角度地引導他們質疑。使學生的思維產生興奮點,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學生質疑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同時發動學生互助解疑。鼓勵學生充分地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逐步統一觀點,統一認識,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在自由、活躍的教學氛圍中培養學生的解疑能力。
四、允許學生自主選擇
允許學生自主選擇,為不同水平的學生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能調動他們積極進取的主動性。
(一)教學目標適度靈活
每節課最好有上限目標和下限目標,下限目標是完成教學任務必須達到的最基本目標,是全體學生都要達到的,上限目標則是讓基礎好的學生有充分發展的余地。這樣做既明確了多數學生必須達到的基本目標,又滿足了基礎較好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課堂提問分出層次
課堂提問必須考慮全體學生,特別是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回答某一層次的問題,這樣能使其享受成功的愉快。難度大些的問題,可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回答,對其他同學也有所啟發。這樣會使全體同學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三)設計自主性作業
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盡量照顧到各個層面的學生,給每一類學生都提供積極學習的機會。在作業的難度、量度上分等級,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水平選擇作業,就給學生一種心理暗示:“這是專門為我設計的作業,我一定能完成好!”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長、興趣、愛好布置個性化的作業,以激發他們對作業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才干,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對學生反饋進行評價
對學生的回答、作業分別進行評價,即對學生的要求不按一個標準,對完成作業的時間要求也有松有緊。對錯誤較多的同學,待他們弄懂糾正后再予評論,使他們在反饋評價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他們去爭取更大的成功。
總之,教師要堅持正確的教育思想,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愉快地學習,主動地發展,由“要我學”成為“我要學”,培養開拓創新的精神。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