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 環保意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22-01
小學語文教材有許多課文滲透環保意識。利用小學語文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意識,可采取如下方法:
一、古詩+演講
《唐詩三百首》中很多詩歌都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自然環境的美好,如李白《春思》中“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杜甫的《望岳》中“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還有韋應物的《東郊》、王維的《青溪》、柳宗元的《溪居》、李白的《蜀道難》等等。孩子從小背誦這些詩歌,教師可以利用這點,在學生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抽出每節語文課前的5分鐘讓學生輪流演講。演講的內容就是自選古詩中描述自然風光的詩文,學生進行朗誦和注釋,通過描述美好的自然風光,帶領全班學生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無限魅力。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能力,更讓學生明白古代未受污染的自然環境是何等的美好純凈,使之在無形中產生對美好環境的愛憐和珍惜之情。
二、教材+教授
“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边@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對小學語文教材的新要求。新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出現了許多涉及自然以及與環境保護有關的課文,如《美麗的小路》、《黃山奇石》、《清澈的湖水》、《美麗的小興安嶺》、《富饒的西沙群島》、《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只有一個地球》等等。這些課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大自然的美麗和現狀,有的是贊嘆大自然的神奇和優美,有的是描述大自然在人類的干擾下變得非常脆弱,有的則是描述了人類如果不遏制破壞大自然的行為的話,我們將無家可歸。那么面對這些教材,教師應該分門別類,合理地利用這些資源,用最恰當的方法教授給學生新的知識和正確的理念,在課堂中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滲透環保意識。
例如在學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時,其中文中有一句話:“什么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苯處熢谥v解“什么”一詞的內涵和破折號表示的意義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讓學生自己挖掘“什么”所包含的內容,這樣做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討論中意識到:所有的東西都失去的原因是村民們亂砍濫伐的后果,是村民們不熱愛大自然而得到的殘酷懲罰。由此激發出學生要保護周圍環境,愛護樹木,維持生態平衡的決心和意愿。
又比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可利用科學小品的特點,讓學生在課堂找出論證“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的論點和數據,把事實擺在眼前,教育學生“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的深刻道理。
三、娛樂+作文
作文是塑造學生思想,鍛煉其獨立思維能力的最佳途徑。在小學教育階段,借助作文訓練,可有效地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在環保意識的教育中,作文亦是一種重要的方式。如何借助作文完成這一教育過程?勢必要從小學生的特征入手。眾所周知,鐘愛玩樂是孩子的天性,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的這種天性,寓教于樂。
比如組織學生春游踏青,在美麗的自然風光中,以圍坐討論的方式,現場授教,讓學生用最優美的詞句描述眼前看到的風景,并讓學生做好筆記,過后以作文的形式記錄當天最美好的事情。設置獎勵,以激發學生創作和學習的熱情。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之余,通過交流達成善待大自然的一致看法,使學生形成一種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共鳴。
每個孩子心中都會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美好家園,在培養小學生環保意識的過程中,決不能忽略這一點。因此,語文教師可以與勞作教師合作,讓學生自行組隊,或者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完成“心中的家園”的作品,作品應充分表達學生自己心目中美好家園的形象。最后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用文字加以解釋說明,拿到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通過上臺演講的形式,評定獎項。在布置任務之前告知學生設定的獎項有“最具環保精神獎”、“家園最美獎”、“最具創新獎”等等,由此使學生有針對性地收集資料,做出理想的作品。
環境保護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而教育好學生保護環境,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則是教師肩上的重任。語文教師應該從更細、更廣的角度去感染和教育學生,讓他們懂得愛護環境、愛護大自然。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