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教學 入情 入境 入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24-02
學前班兒童一入小學大門就接觸到一門重要學科——數學,他們帶著無限好奇面對它。學生們愛上它、學好它,讓它陪伴自己一生,這也是數學教師的最高追求。
一、入情,讓學生愛上數學
一年級學生接觸數學,大多是帶著好奇的,但這種好奇如果沒有驅動力就會很快被淡化。
愛上數學老師。傳統的數學老師給人的印象多是古板、嚴謹、教條,令人生畏的。只有讓孩子愛上自己的數學老師,才能愛上數學。因此,數學老師應該是面帶微笑的,說話是和藹可親的,上課是生動活潑的。課堂上多給孩子鼓勵的語言,投去贊許的目光,課下跟孩子做做游戲,說說話。孩子們會在不經意間愛上自己的老師。
愛上數學課本。蘇教版一年級教材是漂亮的。它圖畫生動,色彩鮮艷。數學老師要帶領孩子們進入生活情境,通過仔細觀察,讓學生自己逐步找到數學信息、嘗試提出數學問題。如:進入小學第一節數學課,教《數一數》時,情境圖上畫的是學生有親身體驗的游樂場。豐富多彩的游樂項目,快樂玩耍的孩子……教師要通過生動的語言帶領孩子們進入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再仔細觀察,數一數玩不同游戲的人數。這是學生的初步感知,讓學生認同數學課本,喜歡看數學課本。
3愛上學習伙伴。獨生子女有孤獨感,很希望有同伴玩。數學課堂就能滿足他們的愿望。或二人或四人小組的學習,擺小棒,撥計數器,搭積木,開商店,討論討論,商量商量。像做游戲,好玩還能學知識,最重要的是初步接觸到合作,為將來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數學老師可親、數學課本漂亮、數學伙伴可愛,不愛上數學都不行。
二、入境,讓學生適應小學生活
在心理學中,適應是指在同一器官內,由于刺激物的持續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一般來說,適應現象表現為感受性的降低,唯有視覺的適應使感受性提高。孩子從大班升入小學,所處的環境改變了,老師改變了,同學改變了……一切都難以適應。
1融合幼兒園大班的學習模式,輕松過渡。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和一年級學生的有意注意在15—20分鐘左右。具有相同的年齡特征,只是所處的學習階段和提出的學習要求不一樣。孩子在過渡期多少有些不適應,一節課的時間變長了,要求提高了。這種過渡期大概有一到兩個月。過渡期內可融合大班的學習模式。多將數學學習內容通過做游戲來學習,充分調動各種感官,使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機結合,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如:教學“認識物體”時,通過堆積木的游戲,既讓學生認識了幾何形體,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更重要的是激發了他們學數學的興趣。上課20分鐘后安排課中操,以緩解各種感官疲勞,幫孩子輕松過渡。
作業要巧設計、精安排。學生對數學技能的熟練掌握,作業是重要途徑。從學前班升入小學,作業多了一些。無論是書面作業還是口頭作業,都力求巧設計、精安排。例如,10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這是整個一年級階段的最重要的技能,也是高階段學習的必要基礎,因而練習作業不可少。在設計時,可進行小組對抗賽、“芝麻開門”、設置關卡等。每道關卡都有不同題型,最終獲勝者取得金鑰匙。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游戲比賽中,不知不覺便完成了作業。
3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新課標指出,數學應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從小學起始階段,就應培養學生能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它。例如,學生學習了“認識物體”后,讓他們到生活中去尋找球體、長方體、圓柱體的物體,并思考:為什么這些物體要做成特定形狀,改一改行不行?再如,學習了《認識人民幣》后,到商場去買東西,試著換幣等。
三、入門,讓學生會學數學
會學數學就是在愛數學、適應了小學的數學生活的基礎上掌握學好數學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
1會傾聽。傾聽就是要做到在課堂上認真聽老師或同學說話。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做到耐心聽學生把話說完,不輕易打斷孩子的思路。在培養孩子養成傾聽習慣時,先要求聽到對方說什么,能把對方的話復述出來,再要求傾聽時還要動腦,對他人的語言做出簡單判斷。例如開放題: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要求在聽完別人的問題后,能幫他解決問題。
2會說話。在培養學生傾聽意識的同時,要激發學生“說”的積極性。做到邊聽邊想,聽后再說。培養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來表述思維過程和結果,這既可以使知識得到內化,又能促進思維的發展。剛入學的孩子,說數學語言有一定困難,可以先讓他們跟老師說,跟同學說,一句一句說。要求也要循序漸進,例如說9+8算理時,先擺擺手中的小棒,說說是怎么擺的,再說說是怎么算9+8的。自己說說看,說給同桌聽一聽,最后組織交流,聽他人說一說,學著他人說一說。自己試著說一說8+6的算理。時常問問:誰能看圖說說?誰說得好?為什么?有誰還能提出什么問題?誰能補充一下?……培養學生將操作過程、觀察過程、質疑過程說出來。這樣一來在豐富了學生的數學語言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
3會思考。數學是一門思考性很強的學科。剛入學的孩子還以形象思維為主,問題的提出要盡量簡單而明確。要逐步讓他們養成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的習慣。一般說來,學生存在個體差異,相同的問題,不同的學生思考的時間會不同,教師要留足時間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獨立思考。不能因為少數同學思考問題時間快而忽略其他同學,致使他們養成思維的惰性。鼓勵他們動眼觀察、動手操作,讓他們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以進一步發展形象思維能力。
學前班兒童接觸小學數學只有入情、入境了,才能邁進學好數學的大門。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