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25-01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搞一言堂,學生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結果,使學生的天性長期被壓抑,嚴重阻礙了分析、綜合、想象等思維能力的提高。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在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和富有個性的數學體驗過程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比绾卧谛W數學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筆者認為應順應孩子的活潑好動、好學愛問、樂于探究的天性,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靈動地進行數學課堂教學。
一、讓學生成為問“數學問題”的主體,放飛孩子好奇的天性
愛探究是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固有的心理特點,它促使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產生許多好奇,生成許多探究性的問題,進而進行細致的觀察、探究與思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創設一種問題情境,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讓學生自主地提出探究問題,成為問數學問題的主體,從而激發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特級教師華應龍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首先通過讓學生通過小組動手操作探究探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學生經過動手操作后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轉化為長方形的面積來求,其中一個小組卻得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相鄰兩個邊的乘積”的錯誤結論。華應龍老師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正確與否,而是抓住這樣的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這兩種方法是否可行。學生在爭論的熱烈氛圍中通過舉例驗證,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可以用相鄰兩條邊相乘。這種生成的精彩來源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趣味,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數學問題”。
由此可見,與其交給學生10個問題,還不如讓學生自己發現一個問題,通過主體自主探索解決一個問題。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一種生成問題的情境,讓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使教學圍繞著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展開。
二、讓學生成為探究“數學問題”的主體,放飛孩子愛探究的天性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也是有效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探究是我們在課堂上經常采取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讓每四個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每位同學都將自己的問題在學習小組內提出來,大家開動腦筋,看是否能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等全班合作探究時再提出來。例如上完“10的認識”后,我設計這樣一個環節——觀察,在2、4、6、7、10這五個數中,哪一個數與眾不同?為什么?教師先請每一位同學都獨立思考,盡可能多地找出與眾不同的數。再請每位同學整理自己的思路,之后在小組內交流:小組成員一個一個輪流說,聽不懂的可以問,前面說過的后面就不要重復,小組整理成果全班交流。這樣有步驟的小組合作學習,環節清楚,學法指導明確,這樣有助于把問題討論深刻,提高討論的效率,張揚學生天性,從而為學生將來的終身學習夯實基礎。
三、讓學生成為“思維發展”的主體,放飛孩子愛思考的天性
“學貴有疑”。靈動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僅要善于用問題引領學生思考、探究,而且還要通過不斷地設疑將數學問題轉化為學生知識建構中的矛盾,激發促使學生不斷質疑,產生“新疑”。例如,在“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教學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創設了小小設計家的情境:有一塊長方形空地,長8米,寬6米,現在要在這塊空地上建造一個花圃,使種植花草部分的面積正好占整個花圃面積的一半。該如何設計花圃的建筑方案?請同學們設計美麗的草圖,并把它畫出來。問題一提出,學生們“自由組合”進行探究,這便給學生提供了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于是,有的同桌討論,有的由幾個人組合,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形式油然而生,全班同學煥發出極大的創造激情,主動投身于數學活動中。十幾分鐘后,教師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出思維過程,學生們交流得很熱烈,設計的方法各不相同,多達幾十種。通過討論、交流,使他們懂得,同一個數學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尋求不同得解法,達到互相交流、共同進步的目的。下課了,學生們仍不肯離開教室,還沉浸在強烈的探究欲望中。學生在對花圃的設計中充分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梢?,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探究意識和發展能力得以展示,大大有利于整體素質的提高。
總之,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領略數學的神奇和美妙,是我們數學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