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閱讀教學 對話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29-02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作為人與人之間運用語言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種基本方式,使閱讀教學具有生命的活力。
一、對話的內涵
“對”是“相處、相遇、相知”,“話”是“交流、交換、交際”,《現代漢語詞典》對“對話”的解釋是:“兩個或更多的人之間的談話”或“兩方或幾方之間的接觸或談判。”語文課程閱讀教學中的對話,一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欣賞和批判;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是師生雙方敞開心扉、人格對等的精神交流;三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自我的對話,是學生之間的相互啟迪和欣賞,是自我認識的不斷提高,對自己的不斷超越。
二、實現有效對話的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話的深刻性與高質量是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因此,教師應努力做到在課堂上時時留心,有意捕捉“戰機”,營造對話的氛圍。這樣才能避免對話流于形式,流于平庸,真正做到在對話中品味語文。
(一)在民主平等的師生對話中品味語文
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對話主要是以文本為中介的平等交流,民主、平等是對話的第一法則。教師作為平等對話中的一方,既應保持必要的權威,又不能以絕對真理擁有者自居。教師只是話題的提供者、對話環境的創設者、對話教學的主持人,兒童是表達獨特見解的主體。教師要讓學生在與教師的對話中感受到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如以下課例。
《黃鶴樓送別》第四自然段對話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讀完了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使你感受最深呢?讀一讀,交流一下。
生1:“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讀了這一句,讓我感覺到真的看到了一幅畫面:江水滾滾地向東流去,隱隱約約地看到天邊的一片白帆,越來越遠,這幅畫面是那么美麗!
師:你的想象力真是豐富!竟能想象出這樣的一幅畫面來,你心中的畫一定比書上的插圖還要美!
生2:“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我感覺李白凝視著遠方,充滿深情地望著。
師:哦,“凝視”是充滿深情地望著,是什么樣的感情呢?
生3:是一種依依惜別之情。
生4:是一種祝福友人的美好感情。
師:是啊,這種感情,才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
生5:我覺得,李白與孟浩然的感情,像這滔滔的春水一樣,恰如孟浩然所說:“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生6:我覺得這江水中還包含著李白滿腔的思念之情。
師:這就是一種離愁別緒,南唐詞人李煜寫得好:“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想,不僅李白,還有孟浩然,他們此時的復雜情感一定像這浩浩江水一樣,流淌著,翻騰著,你們說呢?
生:(不約而同)對。(然后入情入境地朗讀這一段)
在此過程中,由于打破了教師獨白、學生傾聽的局面,于是學生與教師充分展開了思維的碰撞,心與心接納,情與情交融,讓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對話中享受到語文的真諦。
(二)在自主互動的生生對話中享受語文
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知識水平、領悟能力、審美情趣等各不相同,在學習過程中對文本和言語的感知理解都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學中,除了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之外,更為關鍵的是,生生之間也應該是平等的,教師不能在課堂教學中使一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主流,而使一部分學生淪落為對話的看客。每一位學生都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個體,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見解,學生彼此之間的對話能使他們相互啟發,出現智慧的碰撞,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語文課堂。
1在生生對話中引導“修補”。“修”就是修改,“補”就是補充。學生的感悟、想法等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的模糊,有的清晰,有的淺顯,有的深刻,有的片面,有的全面,有的正確,有的錯誤。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傾聽、反思別人的理解,及時給予必要的修改和補充,或用言語點撥,或用體態語暗示,或適當地運用“等待的藝術”。
例如,在理解《莫高窟》第三自然段中“宏偉瑰麗的壁畫”時,一個學生認為那是指壁畫的顏色多種多樣,筆者沒有馬上評價,而是讓其他學生再讀第三自然段,試著發表自己的看法,結果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認為是指壁畫內容的豐富,有的認為是指壁畫的規模宏大,等等。
學生在對話中,從不同的角度對別人的意見作修改和補充,不但更深地理解了“宏偉瑰麗”的壁畫,而且獲得了精美的語言給他們帶來的審美享受,更得到了經歷獨特發現后所帶來的成功享受。
2在生生對話中引導辯論。語文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多元的,再加上學生各自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的不同,常常會對課文產生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理解。學生又是爭強好勝的,根據這個特點,教師若是善于捕捉時機,在學生的對話中適時地引導辯論,就能讓學生在爭辯中獲得自主學習語文的享受。
例如,《清平樂 村居》中的一句話,就引發了筆者所在班同學的一場辯論。在理解“醉里吳音相媚好”時,學生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醉”是指老人喝醉了,享受著甜美的農家生活;另一派則認為是老人被美麗的農村風光陶醉了。按照教參上的說法則傾向于前者,但是后者明顯也有它的合理之處。
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閱讀是個性化行為”,這是對話的基礎。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的辯論就開始了,他們擺事實、講道理,互不相讓,爭得口干舌燥。其實,爭辯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在爭辯的過程中,他們想得深刻,讀得動情,從而真正獲得了自主學習語文的獨特享受。當然,對話既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要注意引導。對話是一個理解創造的過程,但這種創造是以尊重文本價值為基礎的,而非漫無邊際的個性張揚。
3在自我對話中激勵反思。自我對話即與自己交談,不斷省視自己,更好地認識自己。與傾聽、提問、回應等不同,反思是學生參與對話的一種內在的、隱性的方式。在教學中,學生的反思是一種基于對話的反思,即學習者是站在一個對話者的立場上進行反思的。反思的目的是積極融入對話過程,并在對話過程中貢獻自己的智慧。
如教學《兩只小獅子》時,對話過程中,有一學生提出“懶獅子長大后,不能依靠爸爸媽媽了,但是可以依靠它那勤勞的獅子哥哥呀!”此言一出,竟然還得到了其他幾位學生的附和。筆者馬上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激勵的對話中,有學生提出見解:如果野獸突然襲擊,哥哥又恰巧不在你身邊怎么辦?難道你可以一輩子跟著哥哥嗎?最后那些學生經過反思,終于明白了道理,獲得了新的認識。
不管是修補、爭辯還是激勵反思,在教學中,對話發生在教師、學生與問題之間,構筑的是一種多向的互惠關系。互惠意味著對話雙方從狹隘的個人世界走進寬闊的公共世界,在這一過程中,對話雙方從競爭轉向協作,獲得了更多的思考問題的視域。實際上,任何一種建設性的對話總是參與者共贏的過程。
(三)在心靈交融的生本對話中享受語文
“本”,就是指文本。生本對話就是指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是學生通過文本,跨越時空地與作者進行的心靈交融。其實前兩種對話都是建立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之上,教學中缺少這種對話或淡化這種對話,會使其他對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在生本對話中感受形象。語文是一門極具形象感的學科,它描繪著美麗的景物,演繹著動人的情節,刻畫著鮮明的人物。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可以借助生活經驗,展開聯想與想象,將語言轉化為形象鮮明的內心視像,使語言與生動的表象建立心理聯系,充分地享受語文的形象美。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草船借箭》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諸葛亮神機妙算時,抓住諸葛亮神秘的“一笑”和“周瑜到底哪里不如諸葛亮”這兩個關鍵點,適時、適度地巧妙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和眾多信息,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令人拍案叫絕。
2在生本對話中體驗情感。語言是傳遞情感的載體。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也就是讓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是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語言所傳遞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蘊含在語言文字中的豐富的情感美。如《我的戰友邱少云》描寫戰友看到大火包圍邱少云時的心理活動,作者不惜筆墨真切而細膩的刻畫了“我”的緊張、焦急、矛盾、痛苦的心理過程。怎樣讓學生理解這一切呢?王崧舟老師首先請學生深入閱讀課文,找哪些句子打動了自己。在全班同學盡情交流之后,王老師緊緊抓住“我的心像刀絞一樣,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這一句層層深入,用情、用心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什么是刀絞?究竟是什么像刀一樣在絞我們的心?”讓學生品詞品句,認真體會,反復誦讀。這時學生的思維火花和迸發的情感交融在一起,通過朗讀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也走進了邱少云的心里。王老師適時地播放了一段錄像,讓學生感受在烈火中紋絲不動如千斤巨石般的邱少云的光輝形象。教學中,王老師這樣以文本為中介,讓學生真正地與文本中的人物展開心靈的對話,學生自然能通過“刀絞”、“紋絲不動”等詞語體驗到“我”的焦急、痛苦和矛盾,從而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生本對話中,學生享受到了與文本、文本中的人物、文本的作者心靈交融時所產生的情感愉悅。
3在生本對話中揣摩意味。所謂揣摩意味,就是引導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比較品評,潛心涵泳,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發現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在驚喜的發現中獲得一種享受。《鸕鶿》中有一句話:“漁人忽然站起來,那竹篙輕輕一抹。”許多老師在教學中往往注意的是鸕鶿捕魚的過程,但是王崧舟老師的教學更是高人一籌:讀課文,你覺得是漁人的什么動作打破了平靜如水的畫面?“一抹”還可以換成什么詞語?這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呢?學生很快與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反復揣摩,學生也能領悟到言外之意。這樣的教學,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就能領悟到蘊藏在語言深層的意味,更能享受到語言內蘊藏的驚喜。
其實,語文教學就是建立在對話基礎上的精神活動,它通過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等相互交融的對話,讓學生時時享受到平等,享受到自主,享受到心靈交融的喜悅,更享受到語文的無窮魅力。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