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育 教學 嚴與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44-01
在教育教學中,嚴與愛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也是一個難以解決好的問題。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如果教師片面理解這一古訓,對學生嚴厲有余而寬愛不足,在學生面前總是不茍言笑,必將使學生提心吊膽,對老師敬而遠之。長此以往,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反之,如果教師對學生溺愛有余而嚴格不足,學生就會逐漸松散懈怠,教師將難以開展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筆者認為,
在師生交往中要把握好嚴與愛的分寸,并且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避免進入教育教學的誤區。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既嚴格又不失愛心的教師呢?
首先,必須“嚴而有度”。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對學生沒有約束,放任自流,必將導致“一盤散沙”,而沒有自由的嚴厲約束又會導致“一池死水”。因此,教師嚴格要求學生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恰當的標準。也就是說,不能違背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否則,可能會對學生提出過多的苛求,會防礙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產生誤解和逆反心理。在我的教學工作中,就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有幾個學生是班里出了名的“搗蛋王”,常以惹是生非為樂,似乎激怒了老師是一件令他們十分開心的事情。對于這些學生,我也曾采取過一些過激的態度和方法,有時似乎也能收到一些成效。學生們安靜了,但我的課也失去了魅力,課堂上沉悶、壓抑,而重壓之下的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教育教學難以正常開展。當然,這并不是說嚴格要求學生不對,而是應該做到嚴中有愛。嚴格不能遷就,熱愛不能放任,正所謂“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明知學生有錯卻不指出、不教育,那就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也是對教育事業的不負責任。適度的嚴格,是恰到好處地把握其程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實施要求。每個學生各有差異,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同一要求對學生產生的作用也不相同。記得我教過這樣一個學生,他的父母離異了,他跟著爺爺生活。在班里,他總是不合群,也不喜歡聽課。上音樂課時,我在臺上講課,他在臺下學我講課,我范唱時,他也在下面怪聲怪調地唱,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令我十分惱火。后來,學校里開展大型活動,我發現他喜歡畫畫,就推薦他參加繪畫組,他很認真地畫了一幅鉛筆淡彩和一幅素描,兩幅作品都被選中并在全校展出,這使他十分激動和興奮,因為他獲得了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他開始主動要求參加活動,與同學的關系變好了,在音樂課堂上也安靜多了,有時別人吵鬧他還會站起來制止。我經常鼓勵他、表揚他,同時也嚴格地要求他,終于使他逐步轉變了。
其次,必須“嚴而有方”。教育教學必須講究方式方法。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周密考慮和精心設計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當學生接受、體驗到了教師的摯愛之情時,他們就會產生尊敬、依戀、理解和信賴之情,逐漸形成師生之愛。教育是愛的事業。一個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一定是熱愛學生、熱愛本職工作的人。熱愛學生,就要一切從學生出發,將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當成自己的工作目標,做學生的知心人,從而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教師必須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學會贊賞他們,與他們一同品嘗成長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要用真誠無私的師愛去打開學生的心扉,讓更多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感其誠”。我曾在一些紀律欠佳的班級里開展過一項活動,讓學生把不愿當面說的心里話寫在本子上交給我,有的是寥寥數語,有的則是長篇敘述。我逐一批復,認真寫下我對他們的期望和承諾,再發還給學生。這種做法拉近了我與學生的距離,師生間相互溝通并相互諒解,使我的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再次,必須“嚴而有恒”。教育是一項有計劃性、連續性和持久性的工作。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足以見其長久性。如果教師沒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就不能“嚴而有恒”。因為愛是嚴的基礎,嚴是愛的體現,教師不能因一時的成功而松懈,也不能因暫時的失敗而放棄。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嚴師出高徒,愛心結碩果。嚴與愛是辨證統一的,在教育教學中,既要嚴中有愛,又要愛中見嚴。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