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清平樂 村居》 教學案例 分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56-02
教師應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收獲”作為教學理念。筆者在一次送教下校的《清平樂 村居》教學案例中,就是實踐這一教學理念的一次嘗試。
一、解讀好每一個課題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特殊的詩歌《清平樂 村居》,請同學們一起讀課題。
生(齊):《清平樂 村居》(學生將“清平”二字的后鼻音省了,很多學生還將“樂yuè”讀成“樂lè”)。
師:(走到第二組第二張桌子前,微笑著)剛才我聽見你很會讀書,你告訴老師,你怎么知道“清平樂”的“樂”,讀成“yuè”的。
生:老師,我昨晚做了預習,知道了“樂lè”是個多音字,可讀成“音樂yuè”、“快樂lè”,“清平樂”是詞牌名,可譜曲,所以應讀“yuè”。
師:(豎起了大拇指)說得非常好!(叫起了另一位剛才讀音錯了的同學)你知道老師為什么表揚他嗎?
生:她預習了課文,而且查閱了資料,要不怎會知道“清平樂”是詞牌名。
師:所以呢?
生:我們應該養成自覺學習、自覺預習的習慣,勤查字典,勤讀書。
師:老師相信你,相信大家會向這位同學學習的。老師還得糾正課題的讀音,課題里還有兩個字有后鼻音,你看出來了嗎?
生:(讀課題“qīnɡ清pínɡ平yuè樂 村居”)
師:(字正腔圓)“qīnɡ清pínɡ平yuè樂 村居”,請全班同學也來一次字正腔圓地讀課題。
生(齊):“qīnɡ清pínɡ平yuè樂 村居”。
師:同學們知道了“清平樂”是詞牌名,你在課題中作批注了嗎?那么,“村居”二字,就是這首詞的什么?
生:(小聲地)是詞的題目。
師:(微笑,小聲地)你說對了,請你大聲告訴大家,“村居”是這首詞的“題目”。
生:“村居”是詞的“題目”。
師:老師遇到麻煩了,哪位同學能幫我?“村居”是什么意思呢?
生:(七嘴八舌)就是居住在村子里。
師示意同學們舉手回答。
生:“村”就是“村子”,“居”就是“居住”,“村居”就是“在村子里居住”。
生:這首詞主要講的是辛棄疾走在鄉村的路上,看到了在村子里居住的一戶人家。
這是課題解讀環節。占用了課堂5分鐘的時間,看似有點多,但是,它卻達成課堂的第一階段的目標,且促進課堂的學習生成。一是樹立學習的榜樣,讓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如第一位學生,能自覺預習課文,可見是個學習習慣較好的孩子,筆者的課堂里,學習習慣好的學生能得到更多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的機會,目的就是樹立語文學習的榜樣。二是讓更多的學生習得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在老師的引導下,能習得別人的學習方法,促進自己的課堂學習。教師就是要努力爭取學生向榜樣看齊,形成濃厚的語文學習氛圍。三是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從后面幾位學生的課堂回答情況看,學生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從這個片段的發言中,我們看到,能在語文學習的第一環節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思考的成果,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
二、善于整合資源,促進課堂生成
師:老師剛才還注意到了“溪頭臥剝蓮蓬”,你怎么知道要讀“剝bāo”呢?
生:這是一個多音字,讀bō的時候,可組詞“剝削”,意思是用強制的方法奪去,這里不是這個意思,所以我選擇讀“剝bāo”。
師:說的有理,可還沒有說出文中“剝”的意思呢?
全班同學都沉默。
師:(隨即拿來一個柑橘)我們吃柑橘的時候都要去掉柑橘的外皮,去掉柑橘的外皮的動作就叫做“剝bāo”,要吃馬蹄就要去掉馬蹄的外皮,所以文中“剝”的意思就是?
生(齊)去掉東西的外殼或皮。
師:對呀。我們的客家方言表達去掉東西的外殼或皮時,將剝讀成了bō,這是方言,不是普通話的讀音,同學們明白了嗎?
生:(似有所悟:原來是方言惹的禍)明白了(在課文相應處正音)。
這是整體感知、掃清字詞障礙的環節。本次課堂上的學生母語是客家方言,母語方言里“剝”通讀入聲字“bǒ”,讀“bāo”的讀音是沒有的,學生也沒有查字典來解這個字的意思。當時剛好筆者的包里有橘子,就現場演示“剝橘子”的動作,我們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插曲,用什么樣的學習方法,用什么樣的策略最有效,各教師都應想好自己的招。
三、勇敢地站起來,有尊嚴地坐下去
師:聰明的你,讀著讀著課文,你還看到了哪些畫面呢?
生:我看到了小兒子在剝蓮蓬。
師:你看到的畫面照應文中的哪個句子呢?
生:就是“剝蓮蓬”的句子。
師:(耐心地)別著急,你能讀一讀課文的后半段嗎?
生:(小聲)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師:你能完整地讀下來,不錯。(充滿期待)再想想,是課文的哪兩個句子?
生:(小聲)最后兩句。
師:(走到學生身旁,拍拍他的肩膀)有進步了,能大聲地讀一讀最后兩句嗎?
生:(靦腆地猶豫了一會,終于大聲地讀出來了。)
師:(握住了這位靦腆女生的手)女辛棄疾,好樣的,老師覺得你越來越勇敢了。老師還舍不得你坐下,你還能回答老師兩個問題嗎?
生:(有些自信,點點頭。)
師:“最喜”和“無賴”是什么意思?
生:最喜就是很喜歡,最喜歡。無賴就是不是罵人的意思。
師:你讀出了無賴不是罵人的貶義詞,那么應該是夸獎的意思對嗎?
生:是的。
師:那么,你能用一個詞來夸獎文中小兒“無賴”的樣子嗎?
生:頑皮、調皮。
師:(微笑,豎起拇指示意該生坐下)同學們,你們同意她的意見嗎?
生(齊):同意。
師:還可以用哪些詞來贊美他?
生:活潑、可愛。
師:好!那就把“頑皮、調皮、活潑、可愛”送到句子中的小兒身上,再讀最后兩句吧!
這是筆者進行美文美讀,想象畫面的一個教學片段。每一個班集體,可能都有這樣一群需要老師付出更多關愛,需要老師耐心地等待,需要老師拉一把的學生。筆者在賀州市的昭平、平桂、八步三個縣(區)的四所學校做過一個關于學生課堂發言情況的問卷調查,數據表明,在語文閱讀課上,967%的學生對自己“勇于發言”的評價為優,為良的有2533%,自我評價在中等以下的是65%。這表明在閱讀課上勇于發言的學生并不多。
所以,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力最近發展區,給學生一個展示個性的空間,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勇敢地站起來,并有所收獲。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