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以問導學 解題能力 教學評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59-02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4頁的例1。
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生活情境,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和提高學生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會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分析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口算訓練
教師逐一出示題目讓學生口算,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22+8=
54-30=
54-8=
16+13=
94-34=
58-7=
41-6=
7+6=
58-13=
22+13=
35-6=
22-6=
(評析:課始抽出教學例題和本課鞏固練習用到的數據改編成口算題讓學生口算練習,吸引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為學生解決問題時提高計算速度服務。)
二、以問導學
1課件出示總圖。
提問1:請同學們看一看,在這幅圖里小朋友們在做什么呀?(主要讓學生知道插圖中小朋友們做的活動項目)
生1:小朋友們有些在看木偶戲,有些在玩丟沙包,還有些在玩蹺蹺板。
生2:我還看見有幾個小朋友準備去買面包。
師:(伸起大拇指)說得對,說得好!
2課件出示例題圖。
提問2:請認真觀察,從圖中你們看到了什么數學信息?(主要是讓學生從圖中知道“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又來了13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這些信息。)
生1:原來有22人在看戲。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用小棒指一指,讓學生數著圖上那22人。
生2:有6個小朋友離開了。
生3:又有13個小朋友來了。
教師讓學生把信息和問題連起來說。
生4: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又來了13人看戲,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生5:還可以這樣連起來說:“原來有22人在看戲,來了13人看戲,走了6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師:你們說得多好啊!
(評析:結合小朋友喜歡的游樂園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提取有用信息、抽象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3學生解題。
提問3:你們能自己解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嗎?請大家試一試。(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再小組交流,后選代表匯報想法和算法。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尋找不同的解題方法,并能列出綜合算式計算。)
(評析: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解決問題,并交流和匯報解題的思路和算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4師生講評。
(1)教師針對學生板演的兩種不同解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講評。
提問4:解決這個問題時,你是怎樣想和算的?(讓學生說出解題的思考過程和計算方法,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
生1:我是這樣想的,“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根據這兩個條件可以算出“剩下看戲的有多少人”,又根據“剩下看戲的人數”和“又來了13人看戲”這兩個條件,就可以算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了。
生2:根據“原來有22人在看戲,又來了13人”,可以算出看戲一共有多少人,又根據“看戲總人數”和“走了6人”這兩個條件,就可以算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圖數結合的方法進行驗證,并糾正解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3)針對學生分步列式和列綜合式計算的兩種不同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
提問5:請大家看一看,兩種列式有什么不同?
生3:一種是分步列式計算,一種是列綜合式計算,兩種列式方法不同。
(4)學生回答正確,教師給予表揚后指出:計算此題可用分步列式和列綜合式兩種方法,以后解決兩步或者兩步以上實際問題時,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綜合算式計算。
(評析:通過引導學生講評,說出解題思考過程和計算方法,糾正錯誤,進一步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三、鞏固應用
1讓學生完成課本P6第1題。
學生完成后,教師讓學生說出解題時是怎樣想的。
2讓學生根據題目選擇正確的答案。
面包房里原來有54個面包,面包師傅:“我又做了20個”;小朋友說:“我們買了22個。”現在有多少個面包?正確答案是()。
(1)54-22=32(個)
(2)54+20-22=52(個)
(3)54-20-22=12(個)
(4)54-22+20=52(個)
學生選擇答案后,教師提問學生選擇的理由是什么。對沒選擇的答案,教師讓學生根據這個答案的算式編寫新的數學問題。
3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編題并解題。(略)
(評析:通過鞏固應用,加深學生的理解,強化學生的記憶,提高學生的解題、應用能力及創造能力。)
四、歸納小結
提問6: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么?能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嗎?
生1:今天我學會了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生2:我知道解決問題先要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
生3:我還會結合生活實際編數學問題。
(評析: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說出本節課學到的知識,小結解題思路、方法和步驟,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總評:
這節課,執教者以問題引領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讓學生實現第一個轉化——從紛亂的實際問題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抽象出數學問題。執教者先課件出示總圖,提出問題,讓學生說出插圖中小朋友們做的活動項目,然后課件出示例題圖,提出問題,讓學生觀察,提取相關信息和數學問題,以提高學生提取信息和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以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實現第二個轉化——分析其數量關系,用數學方法求解,并在實際問題中檢驗。學生從情境圖中提取有用信息、抽象出數學問題后,教師以問題引導和促進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說出解題思考過程和方法,并通過圖、式、數結合進行驗證,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
三、以問題引導學生編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及創造能力。在鞏固練習時,執教者能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認識水平,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根據提供選擇的答案中的不同算式編題,結合生活實際編出數學問題并解答,以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解題、應用及創造能力。
(2011年5月,蘇桂英老師參加南寧市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課堂教學大賽執教本節課,獲一等獎。)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