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學建模 植樹問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66-02
從數學角度講,數學建模是舍去無關緊要的東西,保留其數學關系,形成數學結構。利用數學建模教學“植樹問題”,我們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提供背景,讓學生初步了解并簡化數學原型
1提供原型,初識原型。
要建模首先必須對實際原型有充分的了解,明確原型的特征。為此,我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學生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實例作為植樹問題的背景原型。
課一開始就創設情境:在一條長30米的校園道路上等距離植樹,可以如何植?這樣既可以克服教材的不足,使學生對問題背景有一個詳實的了解,又有利于學生對實際問題的簡化,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2發揮學生的想象對實際問題進行簡化。
兒童有無限的創造力。他們也善于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淘汰”組合,進一步想象與簡化,這對構建數學模型十分有利。在經歷了在30米的道路上植樹這一問題后,他們馬上把30米的道路簡化成了30厘米的線段。在道路上植樹其實就是按一定的距離等分線段,等分點個數就是植樹的棵數。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很快就被激發了出來,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數形結合,引導學生自主建模
1數形結合、自主探索。
結合剛才的問題,學生的操作欲望已被激起,他們迫不及待地要求自己來主宰自己的“命運”,個個躍躍欲試。此時無聲勝有聲,每個學生都拿出筆來認真地在草稿本上畫圖,“植樹”去也!
2逐層提煉,初步建模。
通過匯報、交流,利用不同學生的不同結論,教師有意識地利用板書,逐步提煉出植樹問題的基本特征,引導學生初步建立數學模型。(生邊板書邊解說)
生1:我每5米種一棵,前后都種,一共種了7棵樹。
生2:我每6米種一棵,前面不種后邊種,一共種了5棵樹。
生3:我每3米種一棵,前后都不種,一共種了9棵樹。
……
師適時引導學生總結:等分的距離(5米、6米、3米等)其實就是植樹問題中的“間隔”。(這是植樹問題一個重要的概念)
3比較梳理,進一步建模。
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論?引導學生看老師的板書及學生的草圖,逐步比較、梳理,進一步建立數學模型,總結出計算公式。
兩端都種:
棵數=路長÷間隔長+1
間隔長:5米
棵數:7棵(30÷5+1)
一端不種:
棵數=路長÷間隔長
間隔長:6米
棵數:5棵(30÷6)
兩端都不種:
棵數=路長÷間隔長-1
間隔長:3米
棵數:9棵(30÷3-1)
……
(說明:公式上邊的部分提煉出了本課主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下邊部分則是對植樹問題基本結構的梳理。雖然簡單,卻勾勒出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揭示了模型的內涵。)
教師再作適當補充,梳理各種解法的特點:關鍵在于兩端植不植樹的問題(分析題意時尤其要注意)。
三、拓展知識,激勵學生應用數學建模
1應用并解讀數學模型。
學生在經歷了數形結合及數學建模后,思路更為清晰,解決問題的信心也更足了!于是,我們又設計了一組練習題(略),重在讓學生運用數學建模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由于學生學得輕松,解決問題也更順心,所以個個眉飛色舞,神采飛揚!
2設計矛盾,進一步展示和評價數學模型。
在學生完成并解讀好數學建模后,此時故意制造矛盾,設計如下習題讓學生解答:在一條長50米的道路兩旁,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都栽),一共要栽樹多少棵?在出現兩種不同的答案后,先由出錯方展示自己的觀點,再讓他參看別人的正確解答,讓他在分析自己錯誤的同時,學會分享別人的勝利,并自行找出自己的錯誤,主動糾正。學生在鍛煉數學模型的優點和缺點,自己的同時也激勵著別人對自己的數學模型進行評價,在展示、評價中比較每個使學生之間得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3自主設計,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自主設計類似的問題。
設計后同桌互相批改,充分利用數學建模解決實際問題。
四、反思質疑,應用建模發展數學空間
1質疑發展。
生活中有類似的“植樹問題”嗎?學生在植樹問題后又想到了在一串珠子中放入另外的其他珠子、鋸木頭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用植樹問題來解答。
2總結延伸。
完善板書(植樹問題),小結全課,注重學法指導,整個過程中將“數形結合”作為幫助孩子們建構模型的重要策略,引領孩子們學會反思。
通過《植樹問題》中的數學建模的教學,使學生真正了解了數學知識的發生過程,培養了學生深入思考的意識、不斷反思的習慣、數形結合的策略、奇思妙想的膽識……這既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本文在2010年5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全國小學數學交流會上獲二等獎。)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