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思想 習題使用 空間與圖形 美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67-02
如何挖掘習題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教給學生數學的方法、思維的方式,才能使學生的智慧得到發展,思維得到提升?下面,筆者以蘇教版“空間與圖形”領域習題的開發利用,談幾點思考。
一、挖掘運動思想,溝通幾何知識的聯系美
教科書的習題主要是用于檢測學生對本節、本章知識的掌握情況,是對本單元核心知識的鞏固和復習,涉及的知識點僅僅是本單元的。教學時,教師要有大數學觀,要有數學知識的系統觀和統籌觀,運用數學思想,進行橫向聯系、縱向溝通,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體現物質世界的運動美和數學世界的幾何美思想。
如蘇教版六下“圓柱和圓錐”第20頁的第3題(如圖1):
做長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圓的小旗,將旗桿快速旋轉(如下圖)。觀察并想象,小旗旋轉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狀。
此題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感受“面動成體”的幾何觀點。我用課件及時補充了“點動成線”、“線動成面”的知識(如圖2)。這樣“借題發揮”,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動起來、鮮活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點、線、面、體的幾何知識體系。通過此題教學,把小學階段的平面、立體幾何之間的關系巧妙地鏈接起來,學生學到的不僅是幾何知識,更是運動的思想,感受到幾何知識的運動美、聯系美,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系,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挖掘變換思想,感受幾何形態的奇異美
教材提供的習題內容、形式均很有限。教學時,要靠教師自己去創造性地開發利用,使習題變得豐潤而厚實,鮮活而靈動,使其既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又成為育人的思想載體。如圖3,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圓”的面積練習第108頁的第8題。
這道題的設計意圖是復習環形面積。如果僅僅是讓學生運用環形面積解決問題,只要1分鐘就可以完成(環形面積并不難)。我進行了創造性地改編,先出示圖4:如圖陰影部分是山溝里面的一段彎路,兩個半圓山體的直徑AB=CD=16米,路的最寬處BC=4米,求這條彎曲路的面積。學生看到問題后,個個束手無策。于是我通過課件把圖4從BC處斷開,再進行翻轉變成圖5,學生這時似乎有了點眉目,但還是無法直接運用公式解決。我又把里面的空白圓,即兩個半山體合成的整體往中間平移,變成圖6。學生這時豁然開朗,不由得發出“哇”的感嘆,原來數學就是這么奇妙!看似不可思議的問題通過變換可以變得這么簡單,容易解答。這時,我再讓學生打開課本第108頁,看到第8題,讓同學們想一想:這兩題運用的計算方法一樣嗎?
這樣應用變換的數學思想,把靜變成了動,枯燥變得鮮活,單一變得豐富,呆板變得神奇,使學生感受到世界上的事物通過運動變換,可以進行轉化,使不可能變得可能,復雜變得簡單,不僅復習了環形面積公式的計算,還復習了翻轉、平移以及等積變形等知識,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運動美,感受到幾何世界的空間美。
三、挖掘歸納思想,發現數量變化的規律美
教材提供的習題只是一個“藥引子”,內容、形式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師要能夠自覺地將“藥”引到一定的“經絡臟腑”,才能達到目的。也就是能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一個點放大成一個圓,實現新課程倡導的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自己成為教學的創造者、開發者。
如蘇教版五下“圓”的復習第110頁第8題(圖7)。
我先讓學生獨立完成該題,然后“借題發揮”,引出圖9、圖10,讓學生計算出這些圓的周長和與面積和,接著出示圖11。這時不少學生不用計算,就能說出剪去16個圓的面積總和與剪去的那個大圓面積是一樣的,周長總和是原來那個大圓周長的4倍。就此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剪去的圓的個數是n2個,這些n2個圓的周長總和是一個大圓周長的n倍,圓面積不變。這樣教學習題,把蘊含在習題里面的數學歸納思想充分挖掘出來,學生通過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類推、概括,總結出數學規律。這既教給學生數學的思想方法,數學的思維方式,又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
習題是教科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科書只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媒介,但并不是唯一媒介。教科書提供的習題是呆板、枯燥的。教師要善于“借題發揮”,充分挖掘習題中蘊含的數學思想,發揮數學思想的教育功能,使習題不僅能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更能啟迪學生智慧、發展學生思維。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