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代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68-02
研究代數方法和算術方法之間的聯系,對于提高小學教師的專業水平、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都十分重要。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講,代數的有關知識和方法對理解和解決一些算術問題會起到導向作用。如用方程組求解“雞兔同籠”問題,可以誘導出求算術方法。
“雞兔同籠”是我國古代名題之一?!秾O子算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問題: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
《孫子算經》中是這樣解答這個問題的:假如砍去每只雞、每只兔一半的腳,則每只雞就變成了“獨腳雞”,每只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只變成了47只;(2)如果籠子里有一只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嘆不已。這種“奇思妙想”真是太妙了。
如果我們用點代數知識,依靠方程思想和方法去也可解決這個問題。
設雞的只數為x,兔的只數為y,依題意有:
x+y=35①
2x+4y=94②
解法1:②÷2-①得:y=(94÷2-35)=12(只)
代入①得x=35-12=23(只)
通過代數方法,我們從解法1可看出《孫子算經》中的巧妙解法的奧妙所在。我們還可以采用如下與《孫子算經》中的“奇思妙想”等價的“人性化”說法:
思路一:設想雞和兔子都受過訓練,主人一聲令下,所有的雞都“金雞獨立”,而所有的兔子則都用兩條后腿站立起來……
解法2:②-①×2得:2y=(94-35×2),從而y=(94-35×2)÷2=12(只)
代入①得x=35-12=23(只)
解法3:①×4-②得:2x=(35×4-94),從而y=(35×4-94)÷2=23(只)
代入①得x=35-23=12(只)
解法2和解法3可誘導出對應的兩種形象化的思考方法
思路二:設想兔子都是受過訓練的聰明動物,主人一聲令下,所有的兔子都用兩條后腿站立起來,此時:(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只變成了頭的總數的2倍;(2)如果籠子里有一只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少2。因此,兔子的只數等于94-35×2的一半,即(94-35×2)÷2-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
思路三:雞的翅膀是由四足爬行動物的前肢進化而來,如果把雞的翅膀也看成是“足”,則……
例1小明買了3本英語作業本和5本寫字本,共付3元;小王買了2本英語作業本和7本寫字本,共付了31元。每本英語作業本和每本寫字本各多少元?
解:設每本英語作業本為x元,每本寫字本為y元,依題意有:
3x+5y=3①
2x+7y=31②
②×3-①×2得:11y=(31×3-3×2)=33 從而y=03(元)
代入①得3x+5×03=3解得:x=05(元)。
算術思路:我們創造條件,使其中一種數量相同,假設小明又幫同學買了1份相同的作業本,即共6本英語作業本和10本寫字本,共付3×2=6元,小王也幫另外兩同學買了與自己相同的作業本,即6本英語作業本和21本寫字本,共付了31×3=93元。所以,11本寫字本共花了93-6=33(元),從而可得到每本寫字本03元……
例2如圖1木工沿著正方形木板的一邊鋸下寬為12米的一條,剩下部分的面積是6518平方米,求鋸掉部分木板的面積。
解:設正方形木板的邊長為x米,則正方形的面積為x2平方米,鋸下的長方形面積為x2平方米,依題意得到方程:
解方程得:x1=136或x2=-106(不合題意,舍去)
鋸去的面積為12×136=1312
可是在小學范圍內沒有學過一元二次方程,我們注意到方程①可以變形為:
4x-142=4×6518+4×142
即x+x-122=4×6518+122 ②
x和x-12恰好是剩余的長方形的長和寬,x+x-122就是一個正方形面積,而4×6518是4個剩余的長方形面積,122是邊長為12的正方形面積。
形象化的思考方法:我們將四塊剩余的長方形和一個小正方形拼在一起得到圖2的大正方形,大正方形的面積是
4×6518+122=52936=236×236,所以,大正方形的邊長是236。
大正方形邊長為陰影部分的(長+寬),長=寬+1/2,
所以陰影部分的長=236+12÷2=136,鋸去的面積為12×136=1312。此題算術解法的“奇思妙想”給人以美的享受。
例3今有女不善織,日減功,遲,初日織五尺,末日織一尺,今三十日織畢,問織幾何?
解:這是一個等差數列求和問題,等差數列求和公式s=首項+末項2×項數。
即該女共織s=a1+a302×30=5+12×30=90
{an}為等差數列代數學中推導等差數列求和公式的過程是這樣的:
sn=a1+a2+…+an-1+an①
sn=an+an-1+…+a2+a1②
①+②得:2sn=(a1+an)+(a2+
an-1)+…+(an+a1)=n(2a1+(n-1)d)=n(a1+an)。從得到等差數列求和公式:sn=a1+an2×n
算術“奇思妙想”:假設該女有個妹妹,妹妹善織,每天織布都比前一天多一點,而且姐姐少織多少,她就多織多少。如果她第一天織一尺,最后一天織五尺,也剛好三十天織完。那么,她所織的布的總尺數就與姐姐一樣?,F在把姐妹兩人所織的布加起來:
姐姐所織=5+…+1
(每天比頭天少織同樣多)
妹妹所織=1+…+5
(每天比頭天多織同樣多)
兩人所織=6+…+6
(姐少織多少,妹就多織多少。)
可知兩人共織布:
6×30=180(尺);
又,姐妹兩人所織布數相同,所以,姐姐只織布:
180÷2=90(尺)。
例4(古埃及草片文書)把10斗大麥依次分給10個人,使每相鄰兩個人所得的大麥都相差18斗,應該怎樣分?
解:這也是一個等差數列問題。已知數列和Sn,公差d,求數列各項ai
又由于Sn=a1+(a1+d)+(a1+2d)+…+[a1+(n-1)d]
=na1+[0+d+2d+…+(n-1)d]=na1+sn
其中sn=0+d+2d+…+(n-1)d,所以a1=Sn-snn,從而:
數列{ai}各項為:a1,a1+d,a1+2d,Λ,a1+(n-1)d
由題意知S10=10,n=10,d=18
S10=0+d+2d+3d+…+9d=0+18+28+38+…+98=458
a1=S10-s10n=10-45/810=716,于是,這10個人依次分得:
a1,a1+d,a1+2d,…,a1+9d,即716,916,1116…,2516斗。
小學數學解法:假設第1個人沒有分到大麥,第2個人分到大麥18斗,第3個人分到大麥28斗……則10個人依次分得:0,18,28…,98斗,按這種分法,則共分大麥458斗;
然后,與實際情形比較,少分大麥358斗,再將所剩358斗大麥平均分給這10個人,每人再分716斗,于是,這10個人依次分得716,916,1116…,2516斗。
由此可見,對某些小學數學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先用代數方法加以解決,便可從中受到啟示而尋找一種技巧性的算術解法。從思想方法上,運用這樣的“高”觀點,將會使我們在解決小學算術問題上的思路大為開闊,方法更加靈活有效,從而擺脫對問題束手無策或盲目亂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