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低年級 說話訓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76-02
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該怎樣指導學生順暢說話,使學生樂說、善說,真正做到“能說會道”呢?教師還得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方面下功夫。
一、借助教材,指導學生說話
利用教材訓練低年級學生說話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小學語文教材中語言素材十分豐富,為我們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提供了較廣泛的內容和多種形式,其中有說完整句子的訓練、有看圖說話的訓練等。
(一)“漢語拼音”教學中的說話訓練
漢語拼音是識字和學習普通話的工具。初入學的兒童,雖然沒有經過對語言文字的規范、系統的學習,但他們在生活環境的熏陶下,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已具備了一定的語言感受和表達的基礎。目前蘇教版教材中每一課都有意境優美的情境圖,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說話的欲望。在拼音教學中尤其要利用情境圖,以拼音代字,讓學生先說后寫,邊說邊聽。
如教學聲母“t”與單韻母“i”組成的音節時,可根據四聲練習說話:tī——梯,樓梯,我每天回家都要爬樓梯;tí——提,提醒,媽媽常常提醒我做作業要認真、細心;tǐ——體,體育,我最喜愛上體育課;tì——剃,剃頭,星期天早上我陪爺爺去剃頭。教學復韻母“ie”及音節“ye”時,可練習四聲說話:yē,椰子樹,我會畫椰子樹;yé,爺爺,我愛爺爺;yě,也,我也可以上學了;yè,樹葉,樹葉黃了。學生可以根據四聲組不同的詞,造不同的句子,這樣學生既鞏固了拼音知識,又豐富了詞匯積累,還拓寬了思維,活躍了課堂。
(二)“認一認、識字”教學中的說話訓練
一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到漢字的學習,雖然只要求會讀、會認(去除拼音后),但是漢字的學習對于他們來說,還是很困難。特別是一些抽象的字,不能用實物來示范、講解。這時教師若能在活動中教學漢字,并滲透說話訓練,效果會好。
例如,在教學“認一認4”時,筆者把5位學生請到講臺上按位置站好,先引導學生觀察說話:誰站在誰的左邊?誰站在誰的右邊?誰站在誰的前面?誰站在誰的后面?學生的說話欲望被激起來了,小手舉得高高的。然后又讓幾個學生代表自己的小組站起來一邊比畫一邊練習說話:“某某坐在我的左邊,某某坐在我的右邊。”最后小結:大家剛才說“左邊”的“左”、“右邊”的“右”,“前面”的“前”,“后面”的“后”,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在活動中利用學生表達欲望強、思維活躍的特點,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學、樂學,又練習了說話能力。
(三)充分利用“口語交際”進行說話訓練
在練習中主要是要充分利用“口語交際”進行說話訓練。如教學笫一冊語文練習5中的“口語交際”,引導學生看書上四幅圖,動腦筋說圖意,讓同學之間說一說: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們做得對嗎?你應該提醒他們怎么做才是對的?讓學生們知道交通常識,同時引導他們遵守交通規則,然后請學生評價一下,誰講得最好、最生動。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學會了在生活中如何交際。
再如第三冊“口語交際”——買文具,先指導學生仔細看圖,聯系生活實際想象:張小雨到超市買文具,他怎樣和售貨員阿姨對話呢?自己練習說話,接著啟發學生同桌分角色練習說話,并指名分角色表演,老師也參與其中,最后老師評議誰說得好,表演得好。課堂上這種積極交流、雙向互動的方式,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這樣做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不但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加強了學習的合作性,而且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體現。
(四)重視閱讀教學,進行說話訓練
閱讀教學中的說話訓練,主要通過描述畫面、問答、朗讀、背誦、續編故事、復述等形式進行。如學習《誰的本領大》一文后,筆者讓學生先分角色表演,然后練習復述課文,學生說得有聲有色。最后又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你認為誰的本領大?為什么?學生發揮想象,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風的本領大,因為風可以把衣服吹干,風可以把樹枝吹起來。有的說,太陽的本領大,因為太陽照耀大地,小草綠了,花兒開了。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他們的個性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這些形式是一個系統的說話訓練項目,可以事先布置學生做準備,課堂上做到教師少講學生多練,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去說,都愿意說,都會說。同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練習說話,學會交際。
二、創設情境,激發說的欲望
學生只有對學習材料感興趣了,才會激起情感,情感又會觸發語言動機,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提高語言技巧。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學生對圖片、故事、游戲感興趣的特點,去激發他們說的欲望。
運用課文插圖,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它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能幫助學生豐富詞匯,提高口語的規范性。
例如,教學看圖學文《秋天》一文時,先引導學生從上到下、由遠到近仔細觀察,抓住景物特點,然后引導學生說說這幅圖描繪什么季節的景象?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學生思考片刻就紛紛舉手回答,有位學生說:“圖上畫的是樹上掉下大片大片的黃葉,稻田是一片金黃的谷穗,一群大雁往南飛,由此知道畫的是秋天的景象。”這樣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進行說話訓練,學生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拓展文本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如學了《大海睡了》一文后,讓學生延續課文說一段話。筆者先創設情境:“第二天清晨,大海醒來了,那醒來的大海是什么樣子的呢?”然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合理安排情節,接著說下去。通過學生自己練,同桌互練后,再指名說。有個學生說:“大海醒了,風兒追逐著浪花,浪花盡情地奔跑,它們鬧著,笑著……”學生真是說得太好了。通過反復練習,學生說話的內容就有了條理性、邏輯性。
教師還可抓住孩子們喜愛小動物、喜歡聽童話故事的特點,利用說話課或活動時間,訓練學生講故事。如學習了《蘑菇該獎給誰》、《小松樹和大松樹》、《動物過冬》這一類課文,就要求學生用故事的形式講給大家聽。學生們都爭著上臺講故事,講得繪聲繪色,既鞏固了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了說話能力。
總之,只要我們立足課堂,做教學中的有心人,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說話的機會,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有步驟地指導,學生的表達能力就一定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