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作業習慣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85-01
我們應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呢?在近幾年的教學工作中,我做了一些嘗試,也有了一些小小的收獲。
一、“看”學生的審題痕跡
認真審題是做題的開始,也是正確解題的關鍵。不少學生拿到題目往往急于做題,在讀題的時候走馬觀花、斷章取義,更別說好好審題了。記得有一次階段性檢測時,我班學生有三道題錯誤率高得驚人:第一道:園林工人在一條長180米的道路兩邊栽樹,先每隔4米栽一棵(首尾都栽)。后來重新規劃,改成每隔6米栽一棵,一共有多少棵樹不要重新栽?很多學生只算一邊,還有部分學生沒看到首尾都栽;第二道:用一根長628厘米長的鐵絲圍成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半徑是多少分米?沒看清單位錯的同學近一半;第三道 :媽媽買了6本筆記本,付給營業員50元,找回92元,你能用方程求出筆記本的單價嗎?用算術方法做的不下20人。當時閱下卷來,我都傻眼了。但在分析試卷時,學生個個都能發現,并且方法基本都掌握,但獨立解題時就是看不清題目要求。分析原因,我覺得是學生太浮躁,審題能力太差了。那總得想個辦法克服呀,思來想去,我決定從每一次的作業開始,狠抓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由于學校允許并提倡我們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自主設計作業,所以每天的家作基本上都是自主設計的一張16開作業紙,而在這張作業紙上,每次都有那么一至兩道有“陷阱”的題目。我要求學生在作業紙上必須留有審題的痕跡。當然在平時的課堂練習中,尤其在課件上,我經常示范怎么去審題。還是剛才的第一道,我要求學生邊讀題,邊圏出“陷阱”:園林工人在一條長180米的道路兩邊栽樹,先每隔4米栽一棵(首尾都栽)。后來重新規劃,改成每隔6米栽一棵。一共有多少棵樹不要重新栽?你能在題中圏出“陷阱”就說明你認真讀題了。這樣一圏也就提醒了你要注意什么,該怎么分析了。慢慢地,大部分學生養成了審題習慣,我就時不時地在他的作業紙上表揚一兩句:恭喜你,你已具有了一雙火眼金睛!真棒,好習慣貴在堅持哦!
二、“批”學生的草稿本
我們班每位學生都有一本草稿本,而且草稿本有固定的格式,就和課堂作業本一樣,還定期地進行批閱。大家都知道現在學生的計算能力太差,還特別不愿意列豎式,總是盲目地進行口算;有的列豎式了,也是亂七八糟,數學書、課桌上到處都是草稿,看也看不清……于是我每學期在發課堂作業本時,就發一本草稿本,并告訴他們這兩本本子的地位同等重要,做完課堂作業,我有可能只收課堂作業本,也有可能就只收草稿本。我要求學生草稿本的每一頁對折兩次,平均分成4列,一列一列地去打草稿,每天用草稿本前先寫上今天的日期。其實每次的課作,有幾題需要打草稿,有幾題可能要畫畫圖才能解答,我們老師心知肚明,所以批草稿時,我們只要看看關鍵的幾道豎式或幾幅圖就行了,草稿本上對了,課作上就基本沒有問題。每位學生都愛表揚,要想學生用好草稿本,并養成習慣的話,不僅需要持之以恒,還必須采取一些獎勵措施,時不時地進行一些物質刺激。我們學校大,老師特別多,動不動就有老師辦喜事,喜糖便是最經濟、最實惠的獎品。還可以進行加分、開展草稿本評比等。
三、“獎”學生的訂正
現在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每次的測試卷、作業發下去后,學生不是好好地分析自己的試卷,想想自已錯在哪兒,怎么錯的,而是趕緊去看看周圍同學這一題是怎么做的,抄一下便了事了。針對這一情況,我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每次測試卷發下去,前10分鐘我是不講的,讓學生獨立看自己的試卷,會訂正的獨立訂正,不會訂正的可再好好分析分析、想一想,看看現在會了沒有。15分鐘以后,我就讓學生上臺來講題目,當然現在不可能一題一題都講,而是講全班同學錯得較多的題目。我盡量請原來做錯了,現在會的同學上來講,講完以后還得問同學們:“你們聽明白了嗎?”如果有同學不明白,其他同學也可以上來再講。最后留10分鐘給同學們再次訂正。下課鈴聲一響,全部收上來,這時再批。如果他能全部訂正對了,我會在他的試卷上把扣的分數全部“獎”回給他,讓他得滿分。他訂正對幾題我“獎”給他幾分。每位同學都想得高分,有再次提高分數的機會,個個都很珍惜,無論是訂正還是聽講都特別認真。
總之,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時時刻刻嚴格要求學生,采取有效措施,從點滴入手抓好、抓實,日積月累,相信學生的好習慣也就逐步養成了。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