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讀題障礙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89-01
在數學教學中重視閱讀,讓學生的數學閱讀習慣與能力都能夠進一步得到提高,這是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思考的問題。但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當前小學生的讀題仍存在不少障礙。
一、缺乏閱讀的信心
大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有著相同的感受,即在闡述同樣一個問題與思路的解答題中,題目用30字以內的漢字來表述,學生就能夠將其成功解決,倘若增加到200字,學生將不得其解,設置不能夠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問題在哪里呢?總結出來就是學生的閱讀心理在作怪,確切地講就是“怕”,學生在無自信的基礎上解題,當一個題目有符號、有數字等,他們就會打退堂鼓,產生一種“被動閱讀心理”,也不會將這些文字進行深入研究。
二、缺乏嚴謹讀題的態度
數學語言具有精確性,題中的每個概念、符號、術語都有其明確的含義。學生讀題時,要求針對題目的符號、數字、含義等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找到突破口,領會出題者的意圖。然而,有些學生在讀題時,缺乏嚴謹踏實的態度,一目十行,不能理解其中的數學含義,更不能體會到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如:
(1)團結村修一條長5千米的水渠。第一天修了1千米,第二天修了2千米。還剩下幾分之幾千米沒有修?
(2)團結村修一條長5千米的水渠。第一天修了全長的15,第二天修了全長的25。還剩幾分之幾沒有修?
學生在解答第二題時,常出現沒有細致地讀完題,便以為和上一題完全一樣,全然不顧后兩個分數所表示的意義與第一個完全不同。
三、缺乏排除信息干擾的能力
學生讀題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快捷地了解到一個圖片或者一個圖標的深層含義和內容,然后從這些內容中明確出題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有時出題者會故意給出一些多余條件,來增加文字的理解難度,從而達到“干擾”學生思路的目的。學生沒有明白出題者的意思,也就會在他們的思維在被干擾后,盡管反復讀題,也不得要領。如:上海市在交通新措施開始著手實施以后,整個城市的交通乘客的數量明顯有所上升。調查顯示,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期間,地面公交日均客運量與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總和為1696萬人次,地面公交日均客運量是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的4倍。在此期間,地面公交和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各為多少萬人次?學生在閱讀這一題時,第一個日期可能還沒有對他們產生過多的干擾,但到第二個日期再現時,便逐漸受到干擾,首先是對兩個日期的被動分析,接著是對兩個日期的間隔時間進行被動分析。這里出題者設置障礙就存在著“先入為主”的思想,阻止學生對題中所透露的信息與突破口掌握透徹。在這里,要是能換種說法來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將會迎刃而解,即某市地面公交日均客運量與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總和為1696萬人次,地面公交日均客運量是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的4倍。在此期間,地面公交和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各為多少萬人次?學生則能很快地分析清楚,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四、缺乏閱讀的經驗和方法
數學的閱讀內容中具備了數學符號、文字、數字等,把數學中的精準與細致聯系起來,具有不可跳躍性。很多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較差,同時缺乏閱讀的技巧。如:根據下面的表格,請你預測一下,下一場球甲隊和丙隊比,誰贏的可能性大?為什么?
很多學生在看了這張積分表后,覺得無從下手。但從表中明顯可以看出:甲隊和乙隊舉行了兩場比賽,都是甲隊贏的,比分分別是4∶0和3∶2,甲隊以2∶0的比分領先了乙隊;乙隊和丙隊舉行了三場比賽,比分分別是2∶3、2∶1和1∶2,丙隊以2∶1的總比分領先了乙隊。現在甲隊和丙隊都領先乙隊,我們可以從甲隊和乙隊、丙隊和乙隊的比分差距來分析,得出 :甲隊贏的可能性大。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