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代科研人員的膽識與氣魄已不如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科研人員,普遍有‘缺鈣’的毛病。老一代科研人員敢于造原子彈、氫彈,可是現在一些年輕科研工作者‘骨頭軟’,只滿足于做小事。”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李國杰院士痛批低效研究開發。
“我國的學術期刊應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辦刊,提升刊物的學術質量、編校質量和出版質量,加強組稿和約稿工作,提升論文學術水平和國際化程度,同時提升數字化出版水平,培養更多的高水平作者和忠實讀者,才能走上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伯云指出,學術期刊應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院士是科技界最高學術稱號和最高榮譽稱號,他(她)的工作應該是利國利民的。一個建立在虛假命題上的研究者,一個幫助銷售死亡的技術人員,怎么能當院士呢?”
中國煙草總公司鄭州煙草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謝劍平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引發爭議。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表示,“煙草院士”的出現不僅是控煙失敗的表現,更是科技界的遺憾。
“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進步,搜索營銷是企業在中國以及全世界建立品牌最有力的工具。全球的眾多成功案例已經證明,通過搜索引擎拓展市場找到客戶已經成為中小企業重要的業績增長來源。”
全球品牌營銷大師米爾頓·科特勒指出,搜索營銷成推動經濟增長、企業成長的新生產力引擎。
“科學研究不能失去誠信。弘揚科學精神、反對學術不端歸根到底是要講誠信。”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表示,誠信是科學研究的底線。
“如果科研項目驗收普遍摻水,就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導致一些原本認真做研究的專家、學者,花了極大力氣卻得不到認可,到后來也會隨波逐流,反正無論怎么做,驗收時都是‘滿意’,何必那么較真?”
網友熱議科研項目驗收走過場。
“很多從國外回來的年輕人,本來非常有才華,但是在國內受到一些環境的影響,他就學‘聰明’了,就很注意搞關系,這樣錢得到了,項目得到了,獎也得到了……所以他覺得這條路很容易走。而正是這樣。反而埋沒了很多有才華的人。要創新成才,不管搞經濟還是科技,都需要踏實。”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直言。國內科技界的浮躁風帶壞了海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