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極廣的普通動物,在整個地球上,除澳大利亞,南美洲和南極洲之外的其他地方均有分布。但是,它又是令人捉摸不透的動物,有些行為極具神奇色彩。
一天清晨,一個由20多頭野豬組成的群體,突然侵入了另一群體的地盤——黑山嶺。
黑山嶺的野豬群體也有20幾頭,它們為了保住領地,對侵略者展開強力阻擊,戰斗極為激烈……
野豬習慣集群活動,多為4~10頭為一群體,像20多頭的群體比較少見,但也有人發現過30多頭的群體。其每一個群體都有自己的領地,大多數時段都在熟悉的地盤上活動。
黑山嶺群體當然也不例外,它們的領地大約有10多平方公里。野豬在領地內要設立標志,地點選在領地的中央部位,所用標志物尤為特殊。即糞便。
它們每天都要在選定的地方排泄,一天天,一年年,標志物逐漸長大,高度已超過1米。這也標志著這一群體已在這塊地盤上生活許久了。
今天,侵略者肆無忌憚地入侵到它們的領地,大搖大擺地搶吃搶喝,破壞了它們的安寧日子,它們理直氣壯地勇敢阻擊,誓死要把入侵者趕出去。
戰斗極為激烈,公豬們一馬當先,沖鋒在前,它們憑著銳利的獠牙,攻擊對方。雙方在攻擊之前,中間隔開二三十米的距離,一番準備之后,突然爆發實施猛烈地突襲。幾個回合之后,黑山嶺的野豬完全占了上風,而且越戰越勇。
侵入的野豬群雖然來勢洶洶,但由于缺乏正義而顯得信心不足,戰斗中,屢屢遭到重創,有的已是遍體鱗傷,有的頭骨已被打斷,還有一頭當場被打死……這一群體想建立新地盤的夢想徹底破滅了。它們作為失敗者,只好無可奈何地翹起尾巴,趕快逃跑了。
黑山嶺的野豬群體,在保衛領地的戰斗中,機智勇敢,以較小的損失,奪得全勝。它們作為勝利者,高高興興地打磨起牙齒,以此來慶祝。
陽春5月,黑山嶺野花遍山,樹木一片新綠,到處一派生機勃勃。野豬群在這個季節特別活躍。過幾天就要喜事臨門了——頭母豬已進入預產期。
這頭母豬首先尋找到了一處“產房”,這里比較僻靜,且可遮風擋雨。然而,如此還不夠,還要進行“裝修”。只見它一趟一趟地叼回來一些細樹枝兒和大量干草,幾天后,松軟的“產床”鋪就好了。當小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住在這樣的“床”上肯定舒適。
自從找到“產房”,母豬就開始獨自生活在這里,其生產也完全由它自己獨立完成,當一切準備得當,臨產期也就到了。1個小寶寶出生了,又1個小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上,新出生的小寶寶總共8個,個個健康。
1胎生8仔,實屬不少,但也算不上最多,有記錄的是1胎12仔。母豬不僅單胎生產率高,而且一年可生兩胎,一般是春秋各生1胎。所以被譽為“英雄母親”。
然而,“英雄母親”除繁殖率高,還必須成活率高。只有實現“雙高”,才可稱得上“英雄母親”。
為了保障小寶寶能夠健康成長,豬媽媽對小寶寶總是百般呵護,悉心照料,每時每刻都是寸步不離,十幾天后,當小寶寶能咬東西了,豬媽媽就讓它們跟隨其后,在它拱出的溝溝里尋找食物。在這期間,豬媽媽變得很兇狠,它時刻警惕食肉動物對小寶寶的襲擊,并準備進行反擊。哪怕是公豬,豬媽媽也絕不讓其靠近小寶寶一步。如此地照顧,一直到小寶寶能夠自己尋找到食物、歸人群體為止。
新出生的小豬,在第一年中生長速度非常快,體重可增長達100倍。這在脊椎動物中創造了快速生長之最。
一天黃昏,幾頭野豬低著頭,用鼻子在一塊土地上拱來拱去,有的把土翻起來,有的拱出一道十幾公分深的土溝,看上去它們的鼻子很有力,可與鐵鍬、鐵鎬相比。其實,它們的鼻子不僅有力,而且還很靈活,能夠一下子把土翻起來,吃到埋在土里的食物。
然而,用鼻子翻土覓食,這是它們最基本的本領。它們挖掘洞穴,靠的也是鼻子,除此它們還可以將四五十千克的重物推走,如一輛小型推土機,那力量真是夠大的啊!
當然,野豬鼻子的靈敏度也是很強的,它們在尋找食物時,用鼻子很輕松地辨別出食物的成熟程度。也可以靠嗅覺尋找到埋在下面的食物。
一年冬天,一場暴雪把黑山嶺蓋了個嚴嚴實實。野豬的食物通通被積雪埋住了。它們要靠嗅覺找到食物的位置。一天,令人驚奇的一幕發生了,一頭野豬拼命地挖掘著厚厚的積雪。原來,它嗅到了這兒的積雪底下有一個核桃。經過好一陣子的挖掘,挖下去足足有2米深,一個核桃終于露出來,它高興地叼了起來。
這令人感嘆:其“超級鼻子”的稱謂當之無愧!
野豬的食物很雜,雜到無食不食的地步,素食、葷食、毒食,它們通通食之。
素食,是它們最為常用的,像野果、樹籽、竹筍、蘑菇、青草和野菜,等等,只要人們想象到的,幾乎它們都可以享用。
葷食,只要它們能得到的,它們就會食之。它們偷食鳥蛋和雛鳥,捕食山鼠和野兔,還取食土壤中的蠕蟲等等。
毒食,它們竟然吞食蜈蚣、毒蛇。據說,被吞下去的毒蛇,會咬傷野豬的胃,但野豬很有抗毒能力,毒蛇的毒液對野豬的身體健康沒有什么影響。至于胃里的傷口,幾天內就會自愈。對于其中的奧秘,科學家目前還沒有完全解開。不過,野豬的胃越是經過“千錘百煉”,越有藥用價值。在《本草綱目》中記錄著,性微溫、味甘,有中止胃炎、健胃補虛的功效。
(責任編輯鄧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