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時,她挑起先鋒開拓的重任,沒有猶豫。沒有躊躇,堅定地完成;一個團隊時,她從不吝惜贊美之詞,深信隊員的能力。力挺每個隊員獲得最大的發展空間。從一個人到一個“團”,張揚把握住人生不同階段的不同角色,平和接受,坦然擔當。
長發順直地從她的肩頭披下,眼角盛滿笑意,坐在灑滿陽光的會議室里,張揚平和而坦然。
一個人前往日本學習,一個人將首個血管靶向制藥核心技術帶回中國,一個人為靶向藥物的中試車間建設費盡心力,張揚卻說:“沒有一件事情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一個完整的團隊才是最寶貴的。”
而今身為北京泰德制藥公司的副總,一個各司其職的團隊在她的帶領下已然成型。“設備部總監齊汝伯真是個能人,他又能設計、又能組裝還會改造,在他手下設備變得協調又精準;生產技術總監楊青松也很棒,肯干、肯鉆研,年輕人很少有他那股子勁兒。”張揚語氣中的欽佩把她對團隊的珍視表露無遺。
一個人時,她挑起先鋒開拓的重任,沒有猶豫,沒有躊躇,堅定地完成;一個團隊時,她從不吝惜贊美之詞,深信隊員的能力,力挺每個隊員獲得最大的發展空間。從一個人到一個“團”,張揚把握住人生不同階段的不同角色,平和接受、坦然擔當。
一個人的戰爭
時間拉回到1994年,對外經貿大學的日語課堂上,一個已畢業十余載的學生重復再重復地誦讀著“阿、以、烏、誒、哦……”,她有些心焦但毫不氣餒。從最基礎的“五十音圖”開始,外語語種為英語的張揚必須在4個月內完成日語初級水平的學習。
“惡補!”張揚用這兩個字概括出當時的狀態。
就在此前不久,日本藥學專家水島裕教授,將其發明的全球第一個血管靶向藥物的核心生產技術無償提供給中國政府,而被委派前往日本學習這項珍貴技術的正是彼時已成為中日友好醫院藥學部主任醫師的張揚。
“沒有哪一個公司愿意把核心技術給別人看,這個機會很珍貴。”張揚說,能有一個名額進入企業的核心技術生產線上觀摩學習,已然不易,所以她必須只身前往、帶回技術。
“日本的同事對我真的很不錯,他們給我準備照相機、攝像機,熱心地為我講解,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很難完成任務。”一如既往地,張揚對自己的努力和刻苦輕描淡寫,卻時時記得別人的幫助。
在日本圣瑪麗安娜大學藥物運載系統研究室學習微球制劑技術、在日本大正制藥株式會社學習制劑技術,近一年后,張揚學成歸國。但這并不能讓她松口氣,她必須把她的所學還原出來一建立一個中試車間。
“回到國內才知道,要達到與日本同樣的水平,我們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張揚講起她被“坑”的經歷。“我們最開始的設想是,藥品的主料和輔料都用國內原料,因此剛回國,我就到各地考察。”
上海、山東、河北……在綠皮車廂的轟隆聲中,張揚往往要坐著顛簸若干個日夜才能到達目的地,拿到待檢測的原料,再返回北京,寄給日本方面檢測,而她每每得到“不合格”的結果,就意味著這一趟的顛簸又白費了。
終于一家公司的樣品得了“合格”的評語,張揚高興地要與他們簽訂長期供貨合同,誰知這家公司只是檢測時提供了高品質的“小樣”,根本無法提供同品質的批量產品。
“發過來的產品一經檢驗,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張揚對國內制藥領域的產品質量仍很憂慮,“任何產業都應該是整體、綜合、系統的,基礎原料都不過關,產業再發展壯大也是空的,尤其醫藥行業關系到人的生命,更該慎之又慎。”
一團人的征戰
從產品到設備,而今的泰德制藥繼承了當年中試車間的嚴苛標準和高品質。“藥品質量源于設計,”張揚說,從想法形成開始,就要考慮產品的質量。
由于嚴格的質量控制,2007年,泰德公司的脂微球載體靶向制劑生產線與質量管理體系通過了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認證,自2008年起已連續4年向日本出口脂微球載體靶向注射劑,開創中國制藥行業的先河。
2000年,泰德成為北京市首批通過藥品GMP認證的企業,2011年又成為國內首批、北京首家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10年版注射劑藥品GMP認證的制藥企業。
正因為嚴苛的質量意味著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差錯,團隊協作在嚴把質量關上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已經實現了安瓿的‘零’破損,”張揚對于這個“零”倍感自豪,這意味著每一個裝有藥品的瓶子里不會帶給患者一丁點兒的玻璃渣,哪怕是微米級的。
這個記錄的創造者,正是張揚先前提到的設備總監齊汝伯,他是一個敢在德國儀器上動手腳的人。
“我們與其他企業不同的地方在于,我們的設備都要自己設計、自己配置,而齊工把我們從德國進口的設備,進行了5處改造,才有了現在的效果。”張揚說,齊工已經年近六十,在他的手中,設備像是有了靈性,能做到絕對的協調與精準,從來不做錯的,只做對的。
而2010年4月北京評選出的“洋勞模”岸明則負責設備的布局工作,“他辭去了自己在日本的高薪工作,放棄了優渥的生活,來到北京為我們提供技術指導。”張揚說,2002—2004年他先后7次為泰德建廠提供技術支持,僅廠房建設一項就幫助節約資金約兩千萬元。
比起這些元老級人物的奉獻,張揚更欣慰于新員工的歸屬感。作為一個團隊的引領者,張揚為每一滴新鮮血液的注入而興奮,為每一步前進而欣喜,也為相互間的支持、溫暖與感動而樂在其中,她帶領著的是一個同樣協調與精準的團隊。
領軍者的表率
“我們希望給患者解決問題又不要添麻煩。”張揚簡練又形象地解釋了靶向藥物的作用機理,“靶向藥的用量只有普通藥的十分之一甚至五十分之一。”
應用張揚帶回國的脂微球載體靶向制劑技術,泰德公司首個產品靶向抗血栓藥“凱時”于1998年上市,目前已累計銷售超過50億元,預計2011年銷售額達11億元。第二個產品靶向鎮痛藥“凱紛”于2005年上市,2010年銷售額達2.5億元,2011年預計銷售3.5億元。
依托自主掌握的核心技術,泰德公司在短短的16年內實現了高速發展。從最初不足10人、負債1千萬元的小企業發展到注冊資本5億元、員工超千名、年產值超10億元的中型企業。企業先后承擔了國家重大新藥創制項目、國家科技合作項目、北京市品牌通用名藥行動計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創新專項、北京市科委統籌項目、北京市首都市民健康項目培育課題等研發專項,預計未來3~5年內將陸續有5個新產品面向市場,遠期市場份額均在4~10億元。
“我們不做和大家一樣的藥,”針對目前中國藥品市場上依舊存在安全無效藥的情況,張揚說,由于從醫院走出來,她更希望能用最少的劑量解決人們最大的問題。
(責任編輯 郭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