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的危險等級是什么?”
一些國際組織的領導人在分析了前工業化時代的氣候變化后,提出了一個限制氣候變暖2℃的目標,以避免災難性的變化。但是2011年12月6日,在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議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戈達德航天研究所所長詹姆斯·漢森說,氣候變曖2℃將導致劇變,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冰蓋質量損失加速就是明證。因此將人為變暖限制在2℃的目標是無效的,反而會導致災害。
根據漢森在戈達德航天研究所對全球變暖所做的研究,發現地球的平均溫度自1880年以來已經上升了0.8℃,現在以每10年超過0.1℃的速度變暖。全球變暖主要是因為大氣中溫室氣體(尤其是發電廠、汽車和工業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引起。以目前化石燃料的燃燒率計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比上世紀中葉前工業化時代增加一倍,加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最終導致溫度升高幾度。
在最近的研究中,漢森和同事麻紀子·佐藤把“全新世”的氣候與以前類似的“間冰期”年代的氣候作了比較?!叭率馈笔堑刭|年代的最新階段,第四紀二分的第二個世,開始于12000~10000年前持續至今?!伴g冰期”指介于兩次冰期之間的氣候較為溫暖的地質年代,在這個地質時期,極地冰蓋存在,但世界不被它控制。在研究從冰蓋和深海沉積物中鉆出的巖芯中,發現“伊米亞間冰期”從大約13萬年前開始,持續了1.5萬年左右,當時的全球平均氣溫比“全新世”更暖和,但也高不了1℃。漢森稱,如果氣溫上升到超過前工業時代的2℃,那么全球平均氣溫將遠遠超過“伊米亞間冰期”,海平面勢必比現在高出4~6米。
“古氣候的記錄揭示了比想象更敏感的氣候,幾年前把人為造成的氣候變暖限制在2℃是不夠的,這將是一個引起災難的處方?!睗h森警告說。
漢森將大量新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極地地區,特別關注南極和格陵蘭冰蓋對正在變暖的世界做出的反應。他指出,冰蓋質量損失是非線性的,會因為放大的反饋而加速。如果變暖趨勢不減,預計冰蓋質量損失速度將表現出線性趨勢的兩倍,造成的惡果已經在像南極洲西部松島冰川一些脆弱的地方發生。
從極地地區的冰蓋和海洋沉積物里獲取的巖芯表明,在以前的那些地質年代里,當時海平面高出幾十米,兩極溫度與地球當時按照“一切如常”的軌跡可能達到的溫度相差不遠。
漢森認為,氣候變暖2℃將使地球比在“間冰期”更暖和得多,接近像地質學劃分的“上新世”的那種情況,當時海平面比現在高出25米的范圍?!吧闲率馈笔堑刭|時代中第三紀的最新的一個世,它從距今530萬年開始,距今180萬年結束。“上新世”時氣候開始變冷變干,四季比此前“中新世”分明,有點像今天的氣候。他說,使用地球的氣候史可以使我們更多地了解氣候的敏感性,更好地應對今天的全球變暖。氣候記錄表明,全球氣溫每上升1℃,意味著海平面上升20米。海平面上升起因于冰蓋質量損失,而冰蓋質量損失的預測仍然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
在過去10年中,冰蓋質量損失率不斷加快。美國宇航局的重力恢復和氣候試驗衛星提供的數據表明,格陵蘭島和南極洲西部的冰蓋質量損失速度一直是每10年翻一番。盡管衛星重力數據不夠得出最終結論,結果顯示出倍增時間為10年或更短,暗示到210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數米。
需要面的現實
對于氣候科學家來說,人為釋放到大氣中不斷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是他們在6500萬年的有關記錄中從來沒有見過的。由于急劇的增長率,因此要預測地球會如何迅速做出回應變得很難。
在如今的氣候變暖和災難性的變曖之間,不存在一個實質性的緩沖期,地球實際上會強烈地放大極地反饋以應對中度的全球變暖。漢森強調道,加速中的冰蓋質量損失觀測數據支持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地球的氣溫已經超出了“全新世”的平均值。大規模地降低化石燃料排放是人類拯救地球的成功關鍵,這也反映了如今文明社會的要求。
詳細考慮并制定一項新的氣候變暖目標以及如何達到目標,已經超出了漢森研究的范圍。但這項研究與漢森的早期發現一致,即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需要從目前的大約100萬分之390降到100萬分之350,以便使氣候長期保證穩定。盡管國際組織的領導人還在繼續討論減少廢氣排放量的框架,可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繼續保持不變,最近幾年還有所增加。
漢森和其他同事認為,雖然古氣候證據清楚地表明了地球早期的氣候是什么樣子,但用它來準確預測氣候在短得多的地質年代里可能如何改變以回應人為引起而不是自然氣候帶來的變化,仍然難度很大。不過,地球系統已經顯示出應對的跡象,例如冰蓋變化的。隉反饋”。
“人類已使自然不堪重負,地質年代正在發生緩慢的變化?!睗h森不無憂慮地說。
(責任編輯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