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臺灣中小學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08-03
當前,家長參與教育已成為各國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在臺灣地區,“家長參與”是指“父母對子女所有教育歷程或學習活動的參與,包括學校政策的決定、親職教育、擔任學校義工、義賣捐款、親師溝通和督導子女在家中與校外的學習活動等”。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同宗同源,研究臺灣地區中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狀況,對大陸地區中小學如何有效地開展家校合作,家長如何參與學校教育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一、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大批歐美留學生學成返回臺灣,帶來許多先進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術。有關家長參與教育的研究也隨之興起,至今經歷了從移植外來做法到本土化的過程。這些研究為臺灣全面推進家長參與教育實踐、全面建構家長參與教育的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思想基礎。許多臺灣學者研究指出,家長參與對促進學生成長和改進學校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主要表現為:其一,對子女的影響而言,家長參與的程度越高,子女的學業成績越高。其二,對參與的家長而言,積極參與的家長對學校一般持有較正面的態度,對學校人員較有信心,能學到教育子女的技巧,親子關系獲得改善,自尊及自信心得到提高,能口廣西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劉冬梅實現自我成長。其三,對實施家長參與的學校及學校人員而言,家長參與能夠提高學校的效能,增進家長對學校的信任。
二、臺灣地區中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法規法令
在推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方面,臺灣地區政府、學校、學生家長等各方面都做出了積極的回應。臺灣地區對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規定較多。筆者首先對臺灣地區家長參與教育的法規法令稍作梳理。
(一)臺灣地區“教育部”層面的法令法規
臺灣地區早在1950年就發布了《臺灣省各級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之后對其進行過五次修訂,最近一次的修改是在1997年,內容共22條,其宗旨就是為了使臺灣省各級學校與學生家庭獲得密切聯系,“共謀教育之健全發展”。其主要內容是對班級學生家長會、會員代表大會、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的構成人選、程序、職責任務與經費等方面進行明確規定。可見當地對家長會的重視。
1999年,臺灣地區修訂通過的《國民教育法》第10條明文規定校務會議必須有家長會代表列席。同年6月,臺灣地區的《教育基本法》第8條第3項也明確規定“國民教育階段內,家長負有輔導子女之責任;并得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選擇受教育之方式、內容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利”。《教育基本法》除授予家長教育參與權和教育選擇權之外,還規定縣市政府設立的教育審議委員會成員也包括家長會代表。此外,在臺灣地區的《教師法》中規定學校設置的“教師評審委員會”須含家長會代表一人,參與學校教師的聘任、續聘的審查;1998年公布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中也明確規定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成員應包括家長及社區代表。可見,臺灣地區頒布的法規中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涉及參與學校事務、學校教師的聘任及學校中的課程。
自2003年以來,臺灣地區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門陸續推出以“家長參與教育法”為主的多項相關政策的制定,加快了家長參與教育立法工作的步伐,全面建構家長參與教育的機制。2006年,為落實《教育基本法》第8條第3項規定,維護并保障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學習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的權利,公布了《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內容共11條,更細致地明確了家長的教育責任,以及家長參與校務的項目與范圍。上述一系列的政策法規表明,臺灣地區的家校合作發展路徑逐漸走向制度化。
(二)臺灣地區各縣市層面的行政法令
在臺灣地區各縣市層面,1997年修訂后的《臺灣省各級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成為臺灣各縣市自行頒布中小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的有力依據。比如,高雄市在1997年公布了《高雄市公私立各級學校家長會設置辦法》:同年又頒布了《高雄市公私立各級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自治條例》。2002年6月,臺北市頒布了《臺北市中小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自治條例》,其旨擴大到家庭、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同年8月又頒布了《臺北市中小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及運作監督暫行要點》,為臺北市中小學校家長會修訂組織章程、財務處理法、家長會選舉罷免法及家長會議事規則等提供了依據。
此外,各個中小學也依據本縣市的法令結合學校的實際建立有利于學校發展的組織章程。比如,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國民小學制定了《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會組織章程》,高雄縣湖內鄉三侯國民小學制定了《高雄縣湖內鄉三侯國民小學家長委員會組織辦法》。這些組織章程或組織辦法在宗旨、任務、分工、財務、程序等各個方面都規定得十分詳細。
以上種種表明,當前臺灣地區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相關法令法規非常之多,而且比較健全,有全臺灣省一級層面的,也有各市、縣區層面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當今臺灣地區家校合作的一個重要切人點。從內容上來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層面與范圍越來越廣泛,且越來越具體化,比如從起初的列席學校會議,到參與教師聘任、課程改革乃至參與校長的聘任,再到參加校務會議的決策、監督、管理等。
三、臺灣地區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組織與實踐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各種家長網站、家長團體紛紛建立,均取得較為明顯的效果。這些長期推動家長參與教育所做的努力,在臺灣地區又可稱之為“家長教育運動”。
(一)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組織與層級
當前,臺灣地區家長會組織共有三個層級,分別是學校家長會、家長會協會、家長團體聯盟。學校家長會簡稱“家長會”,主要是參與協助學校的教育活動,其關心的是具體個別學校的教育;縣市一級的家長會協會,其主要職能是留意縣市教育,關心各縣市教育局的教育措施;省一級的全臺灣地區家長團體聯盟,主要關心是臺灣地區“教育部”的教育政策。可見,這三個層級的家長會各自關心的重點是不一樣的。這些組織制定相應的組織章程,其組織運作、行政事務及財務均由家長會自行管理,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除有正當理由外不得干預。在這些家長會組織中,除學校家長會外,縣市一級和省一級的家長會組織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才逐步形成的。可見,在臺灣地區,學生家長參與教育已不限于個別學校的教育層級,而且發展到縣市教育層級,乃至到全臺灣地區的教育層級,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事務也慢慢發展到了教育政策層面,并且其作用日益顯著。這使得臺灣地區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時,必須得考慮家長的建議。
(二)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類型與途徑
在臺灣地區,依據參與重心與內容的不同,可分為學校為本、社區為本、以及家庭為本三種不同的參與形態。由于收集資料所限,在此主要探討當前臺灣地區以學校為本的參與和家庭為本的參與兩種情形。
1.以學校為本的參與途徑
以學校為本的家長參與,通常是以學校為中心,思考如何運用社區資源,引導家長或社區參與學校事務,協助學校辦學,主要包括家長擔任學校義工、家長參與學校行政、家長和學校教師溝通等方面。
(1)家長擔任學校義工。臺灣國民中小學運用家長資源的情況相當普遍,幾乎所有的國民中小學都會設法引進家長人力,請家長擔任學校各項教育事務的志愿工作者,幫助學校推動教育事務。學生上學、放學的安全導護,圖書館、保健室、校園、廁所的保潔,課業的輔導,安全巡邏,資源回收……無所不包。教師增加了許多工作伙伴,學生多了許多安全的守護神,學校則贏得了更多的向心力。
(2)家長參與學校行政。由于家長有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力,學校可依據規定邀請家長代表參加中小學校長遴選,參與校務會、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學生獎懲委員會)、籌款委員會等各種委員會。這種安排既讓家長有機會與學校教職員工一起工作,提出建議,交流經驗,也讓家長有機會提供學校所需資源,改善學校運作。
(3)家庭和學校的溝通渠道多元。當前,臺灣地區的中小學與家長溝通的方式與渠道多元化。比如家長聯絡簿,這是臺灣地區的中小學與家長溝通最為常見、最為主要的渠道之一。教師將每天布置的作業及交代事項抄寫在家長聯絡簿上,告之家長,家長簽字之后,第二天由學生帶回學校請教師批閱,家長可將意見寫在上面與教師進行溝通。此外,還有面對面、電話、電子信箱、學校網站、班級網站、博客、微博等多種方式的溝通平臺,方便學校、教師、家長間的溝通與聯系。
2.以家庭為本的參與途徑
以家庭為本的參與,關鍵在于家長加強親職教育與管理輔導子女的能力,目的是營造一個親師合作的情境。“親職教育”就是教人成功地為人父母的教育,使為人父母者明了如何盡父母的職責與職份的教育。可見,親職教育是期望家長在教育活動中習得如何扮演好父母親的角色。其推行的理念,是基于家長成長的理念:由關心自己的子女,推展至家長成長的目的。而輔導子女在家學習是指家長能輔導或協助子女在家做功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承擔父母應盡的責任。
此外,從1993年開始,臺灣地區“教育部”開始試辦“家長學苑網”(htip://www.parentsch001.tw)、“家長參與網”(hnp://140.111.34.179/parent.php)等網站,網站開設了大量的家長教育課程,指導和協助家長參與教育事務,推動校長、教師及家長對話,成為家長教育的重要基地。民間團體還開辦了“家長咨詢聯絡網(httD://ww.(e-parents.org.tw)”,該網站的目標是結合關心教育的朋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把智能引進校園生活中,共筑合理、民主的校園氛圍。這些網站的開設為更好地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提供了發展的平臺。
四、臺灣地區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一)來自學校方面的問題
在臺灣地區,各地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情形差異比較大。臺灣地區學者清醒地認識到,推進家長參與教育的最大阻力來自學校,他們把學校的反對意見概括為以下幾點:(1)理念不夠清晰,如“教育是專業,你們家長不應介入專業”。(2)法制待興,如“你們要看代收代辦的賬?抱歉,無法可循”。(3)實務有待改善,如“有的家長還是既得利益者,參加會議時表現得亂七八糟”。(4)學習有待推動,如“家長的觀念是教育改革的絆腳石”。(5)教師與家長缺少對話,如“這些激進的家長到底在想什么”。對于學校的不同看法,大多數家長由于顧及家庭與學校存在特殊的利益關系不敢發聲,有的家長擔心參與不當會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就使家長參與的實效大打折扣。這些問題已引起臺灣社會各方面的高度重視。
(二)來自家長方面的問題
主要問題有:由于家長的異質性較大,家長會組成成員的流動性較大;具有公民意識與教育理念的家長尚未普遍;家長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普遍不足,家長參與的層次整體上還比較低,主要是以自己子女的學習利益出發出席班親會、學校日以及擔任學校義工等,高層次的參與則比較少,比如透過家長會組織,整合家長共識,出席合議制的學校決策委員會議等;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問的資訊不對稱;家長的參與意識和技能有待改進等。盡管如此,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已經成為當今臺灣地區教育的一種發展趨勢,并且隨著家長參與意識的覺醒和教育認知的提升,今后家長參與教育的程度將會越來越深。
綜上所述,臺灣地區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從法令法規層面來說比較規范齊全并逐漸走向制度化,組織機制也不斷成熟且日益健全,家長參與的層面廣泛并不斷深化,參與渠道比較暢通且多元化,運作效果也比較明顯。當然,對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也應該有清醒的認識,這對于大陸地區家長如何參與學校教育,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操作層面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