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計算教學巧用
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91-01
計算能力是每個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那么,如何進行低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呢?筆者認為,巧妙運用“多媒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談幾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巧用“多媒體”,激發計算興趣
有趣的游戲、生動的故事、瑯瑯上口的兒歌都會使相對單一、枯燥的計算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起來。而這一切,運用“多媒體”來展示,效果就更明顯了。
如:教學“5、4、3、2加幾”時,學生已有了“9加幾”、“8加幾”等的基礎,學習起來沒有太大的難度。開課之初,我設計了瑯瑯上口的兒歌,配以十個手指的手勢圖,讓學生跟著課件一起用手勢表示,重溫“湊十歌”:1和9湊成10,2和8湊成10,3和7湊成10……學生一邊做著手勢,一邊跟隨歡快的音樂節奏,邊說唱邊舞蹈,快樂地進入了學習狀態。練習課上,我適當改變一下練習的方式,如:把對口令——在多媒體上展示題目,由同學們快速地對上答案,答對者得到紅花獎勵;奪紅旗游戲——四組題,誰先正確答對本組所有的計算題,紅旗就會高高飄揚在本組題目的上方,同時伴以熱烈的掌聲,同學們的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跳傘游戲——一些小動物乘著降落傘往下降落,只有降落在指定的位置(即計算機出示的正確答案),小動物才能安然無恙,反之就會聽到“嗤”的泄氣聲,小動物也隨之犧牲。為了拯救小動物們,同學們自然不敢懈怠,精準而高效地完成了任務。
二、巧用“多媒體”,引領學生掌握算理
算理的掌握是學生計算快速而正確的核心。而有些算理過于枯燥,學生不愿意去消化、理解,掌握起來就略顯生澀,應用也不夠自如。我嘗試著用“多媒體”的“活動性”與“趣味性”來講解算理,學生的興趣明顯提高,計算的正確率也高了很多。如:教學“9+6=?”時,學生雖然對“湊十歌”能倒背如流,但真正理解與應用卻還是不如人意。這時,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就能很清晰地凸顯它獨特的優勢:美麗的畫面,配以動感的思維,加上柔和的聲音講解,給學生展示了一次生動的“湊十”過程——從6根小棒里分出一根,與一旁的9根小棒系成一捆,就是10根,再與剩下的5根合并,9+6=15的結論就出來了。接著又以同樣的形式教學“9+7”、“9+8”……學生就從“分小棒”與“湊十”的過程中再次理解了“湊十”的真正含義。不需老師多費口舌,學生就在看演示、聽聲音、悟算理中明白了“湊十法”的算理,理解并掌握了進位加法的基本方法。
三、巧用“多媒體”,強化計算訓練
學生的計算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長期、不斷地訓練方能形成。因此,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我采用分時段、變換不同的訓練方式進行訓練,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如:每節課前的3分鐘預備時間,我就充分加以利用,運用“多媒體”的優勢,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口算訓練,讓學生在靜心等待老師上課的時間里提高計算能力。我每節課件的第一張幻燈片一定是30張的口算題卡,運用幻燈片的“自定義動畫”功能,給每一張口算卡片設置不同的進入與退出方式。學生在計算的同時又領略不同的動畫功能,使他們既不感到乏味,又提高了學習興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再如:在教學了“100以內的進位加法與減法”后,我在每節課的鞏固練習里增加了10道這樣的練習題。在每一道題里,都以動畫的形式提醒學生正確進行進位與退位:如25+18,計算個位上的“5+8=13”,課件出示在個位上寫“3”后,進位點就會生動地飛落到需要進位的數字“1”腳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表象,同時彈出“2+1+1”的字樣,提醒學生不要忘了加上進位“1”。反之,退位減法也予以仿效,學生運用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四、巧用“多媒體”,培養計算習慣
計算教學需要學生養成“認真審題、仔細計算、算后檢查”的良好習慣。運用“多媒體”的聲音、動畫與圖像功能,能達到一定的效果。如教學“兩步計算題”時,學生往往在抄題時出現數字、符號抄錯的現象,如“23”抄成“32”等。為了避免出現這一問題,我在給學生的補充練習時就會出現特制的“小插曲”——在學生抄好題目后,題目會自動旋轉著跳轉,在吸引學生眼球的同時,提醒他們進行題目的檢查與審視;而運算順序的先后此時也會以畫橫線的形式再次警醒學生注意運算順序;接著閃動著出現第一步計算的結果,伴以“叮”的提示音,提醒學生計算要認真、仔細;最后在學生計算出結果后,“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答案,扭動著身軀,搖搖晃晃地旋轉著出現,就是要提醒大家要注意檢查,千萬不能算錯了……經過一審、二提醒、三檢查的程序,學生也在這樣的氛圍中,良好的計算習慣便逐漸形成了。
可見,利用“多媒體”進行計算教學,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引領學生掌握算理,強化計算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