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美術 課堂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92-02
高效課堂的提出,給廣大的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有效地學習,實現小學美術課堂的高效呢?
一、欣賞導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的潛在動力。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會真正地喜歡美術這門課程。小學生對各種美術概念的認識還比較淺,若教師教學時死板地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如要求學生機械地臨摹教師的范畫,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美術概念等),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反感的心理,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利用欣賞美術作品來導入課堂,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有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例如,教學蘇教版第六冊第十一課《水墨花鳥》。學生對中國畫感到陌生,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對中國畫的認識還停留在“像與不像”的層次上,覺得國畫沒有西洋畫逼真寫實。于是,一開始上課,筆者就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系列國畫作品,除課本上的朱耷、陳子莊等的名作外,還有齊白石、張大千等國畫大師的作品。在學生們盡情感受國畫魅力的同時,筆者自然輕松地導入,引出了本課的學習內容。接著,筆者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一些工筆人物畫、工筆花鳥畫、寫意人物畫、寫意山水畫等,學生在欣賞的過程當中認識到,國畫的種類豐富,既有細膩描繪、逼真寫實的一面,也有捕捉神韻、追求意境而不追求形神兼備的一面,不禁學習興趣大增。
其實,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名家之作,也可以讓學生欣賞教師的范作或學生的作品,還可以先讓學生聽一些有關大師學畫的有趣故事(如齊白石小時候做過木匠,學畫很晚,但他刻苦努力,勤畫不掇,成了有名的國畫大師),以此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畫的信心。
二、循序漸進,從易到難
小學美術教學需要循序漸進,教學內容應由易到難,切不可一蹴而就。在此仍以教學蘇教版第六冊第十一課《水墨花鳥》為例。在導入新課之后,筆者取出了文房四寶以及一盒國畫顏料,提出要請一名學生上前逐一向同學們介紹這些作畫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由于學生已經接觸過簡單的國畫知識,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任務,而老師的信任讓他們信心倍增,因此學生非常積極地響應,有的說:“我知道,那是筆墨紙硯唄!”有的說:“他介紹得不完整,國畫顏料除這幾個顏色外,還有其他顏色呢!”有的說:“老師,我要示范給大家看!”……借著學生們的這股熱乎勁兒,筆者提出了教學任務:用這些作畫工具來畫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鳥兒。學生們似乎有點兒犯難,不知從哪里下手。筆者取出幾張鳥的照片,有覓食的鳥、棲息在枝頭的鳥、成群結隊飛翔的鳥等,鼓勵學生分析:如果用水墨去表現,這些鳥的哪些地方要濃墨渲染?哪些地方的墨色要淡?可以怎樣來表現?提出問題后,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認為:“鳥的外部輪廓可以用濃墨勾勒。”有的覺得:“鳥的尖嘴要用濃墨細線勾畫。”有的提出:“羽毛部分應該有深淺變化。”……根據學生的意見,筆者進行了初步示范,先在紙上點上一點濃墨,讓學生想象這點可以畫成鳥的哪個部分(比如鳥的眼睛或者頭頂),接著又開始用深淺不同的墨色畫鳥的各身體部位,邊畫邊講解不同的畫法,然后,讓學生開始嘗試練習。當學生完成一部分練習時,筆者又展示了幾幅畫錯了的作品,讓學生糾錯。這樣教學,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學生逐一學習了繪畫工具的使用方法、國畫的表現形式、具體的繪畫技法等,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善用材料,多彩表現
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不少教師和學生認為,一節美術課應該有一種相對固定的作畫工具,這樣對教師來說容易教,學生也容易掌握。其實,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單一的作畫工具容易讓他們產生單調感,也束縛了其思維能力的發展。筆者認為,教師要在課堂上鼓勵和引導學生合理運用豐富的美術工具和材料,用多種色彩來表現美感。
例如,筆者教學蘇教版第四冊第七課《我愛樹木》,在經過欣賞導入、示范寫生樹木后,提出一個問題:除用鉛筆寫生樹木,我們還可以用什么工具和材料來表現樹木呢?學生們紛紛拿出了自己的作畫工具。這時,筆者很意外地發現學生帶來的工具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水彩筆或者鉛筆,他們還帶來了水粉顏料、彩色鉛筆、廢舊布料和彩色卡紙等。于是,我沒有要求學生的作畫工具要整齊劃一,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感興趣的作畫工具去表現樹木,學生的畫作異彩紛呈。再如,畫國畫的主要材料是毛筆、墨汁、國畫顏料。而筆者在平常的教學中允許學生用水粉顏料、油畫棒等來畫國畫,學生們對此感到很新奇,很樂意參與到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來,最后畫出來的效果也十分理想。在繪畫技法上,筆者也鼓勵學生多法糅合(如揉搓皺紙法、拓印法、沖水、沖色、吹墨等),讓學生寓玩于學,出現的特殊藝術效果常常會讓學生歡呼雀躍。
四、真誠評價,引領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你任何時候也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愿望。”在評價時否定學生的作品,最容易使學生失去這種力量。教師評價學生作品時,要以表揚為主,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用激勵性的語言給予肯定和鼓勵:“你真棒!”“顏色真漂亮!”“你這個想法真有創意。”“你觀察得很仔細。”“你畫的人很夸張傳神。”……使學生獲得喜悅和滿足。這種喜悅和滿足會使學生進一步產生自我激勵的心理狀態,自信心也會隨之產生。在作業展評這一環節,筆者經常鼓勵學生對他人作品發表見解。筆者會這樣引導學生:“你覺得他的畫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是你,你會怎樣來表現呢?”……如果教師多給予學生這種評價的機會,天長日久,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會越來越強,審美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學生會在這樣的評價活動中慢慢成長起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的非言語評價。比如:做個微笑天使,微笑體現著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寬容,是對學生的愛的流露,是滋潤學生心田的甘泉。學會用眼睛說話,利用心靈的窗戶與學生進行無聲的情感交流。
總之,美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各個學科、各個門類、各個層面的學習。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教師不僅是一個引導者,也是一個學習者,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引導方法是否科學,是否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樣,美術課堂才能走上高效之路。
(責編 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