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多重反饋
【中圖分類號】c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14-02
目前課堂上無效的現象屢見不鮮。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起步反饋、局部反饋、止步反饋等多種反饋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缺乏有效性的教學行為。在課堂特定的生態環境中,教師應根據師生、生生活動的情況,根據文本內容,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而饋,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產生自己的經驗,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到張揚、主體精神得到凸顯,其學習的靈性、天性得到保護,課堂教學才能和諧有效。
一、無效反饋教學實例分析
現象一:《小小的船》教學片斷。
一教師上《小小的船》,教師出示了課題,請幾位同學回答什么是小小的船后,教師深情地說:“同學們,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學習《小小的船》,請小朋友自由朗讀課文,等一下我們請朗讀得最棒的小朋友給我們朗讀,好不好?”教室里立刻響起了七嘴八舌朗讀課文的聲音。有性急的小朋友舉起了手,焦急地說:“老師,我都會背了。”一分鐘后,教師拍拍手說:“看誰坐得最好,先聽老師來朗讀。”學生只得無奈地放下了手。
現象二:《荷葉圓圓》教學片段。
師:誰愿意把你喜歡的段落朗讀給大家聽,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生:(讀小水珠的話)我讀懂了小水珠把荷葉當作搖籃。
生:我喜歡小蜻蜓的話,我來讀。
(生讀)
師:小水珠為什么把荷葉當作它的搖籃呢?趕緊讀,你讀懂了什么?
師:小水珠躺在荷葉上,搖來搖去,多舒服,所以小水珠說,荷葉是它的搖籃。誰來讀給大家聽。
(生讀)
師:從他的語氣中你感受到了小水珠對荷葉的喜愛了嗎?就讓我們也學他的語氣來讀吧。
現象三:《田忌賽馬》教學片段。
師:田忌與齊威王賽馬比賽了幾次?
生:兩次,六場。
師:第二次比賽時誰參與進來?
生:孫臏。
師:這次比賽的結果如何?
生:田忌贏了。
我們應該提醒自己:當學生對課文無頭緒時,能否給他們以啟迪?能否讓學生在課堂上“茅塞頓開”或者“心領神會”?能否聽出學生回答中的創造?課堂反饋有效了嗎?
(一)教學流程機械,無視學生水平
像《小小的船》的教學,學生早在上課之前已能把課文背誦出來了,而教師常常無視學生原有的水平,無視學生的情緒狀態(許多學生迫切地想朗讀課文),對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現實情況沒有給予積極的回應,片面地按自己的預設執行操作。課堂預設中教師考慮的還是怎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而沒有把學習與學習者作為焦點,沒有思考學生帶著怎樣的知識、情感走進課堂。我們只能看到學生朗讀時“欲罷不能”的尷尬局面。在這樣的課堂,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鍛煉,情感得不到激發。
(二)朗讀環節盲目,缺少情感共鳴
《荷葉圓圓》的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教師滿懷激情,但學生卻怎么也走進不了課文。特別是教師安排了“——說:‘荷葉是我的——”’這一環節仿說課文時,學生怎么都打不開思路。教師在教學時,盲目地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然而學生缺少情感的共鳴,思維的共振,何來有效地內化和吸收知識?課堂上何來情感上的有效投入?
(三)問題意識薄弱,缺乏思維訓練
《田忌賽馬》的教學片段中,教師不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課堂上采用簡單的回答式,一問一答,課堂氣氛很熱烈,表面上看是師生互動,實際上是教師用提問的方式“灌”,學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見解,思維訓練仍在低層面上重復,師生、生生沒有真正地互動起來。“賽了幾次?第二次誰參與比賽?結果如何?”這樣的問題就降低了思考的價值。不如教師直接問:“田忌第一次賽馬與第二次賽馬的順序有何不同?結果一樣嗎?”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孫臏安排方式的竅門。
二、多重反饋的有效教學實踐
(一)起步反饋
我們有的教師往往在起步反饋時,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不能激起他們心中獲知的欲望,不能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思想的積極狀態。有效的課堂起步反饋起著激疑啟思的功能,促使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預設,進而維持一個適度的“情感持續狀態”,并且在強化下,參與投入愈發強烈。因此課堂的起步反饋對有效教學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一個好的起步反饋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是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的基礎。
1.幽默風趣,鳳頭初現。
學習《草船借箭》這一課,一位教師是這樣開講的。
師:同學們很熟悉三國故事,有一位相聲演員說三國故事時,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周瑜的母親姓什么?諸葛亮的母親又姓什么?告訴大家吧,周瑜的母親姓紀,諸葛亮的母親姓何。因為我們都知道,周瑜臨死前哀嘆過一句話:“既(紀)生瑜,何生亮!”這不是說“紀”生的是周瑜,“何”生的是諸葛亮嗎?同學們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周瑜為什么如此妒忌害怕諸葛亮呢?學了《草船借箭》你就明白了。
該位教師在《草船借箭》一課的開講,竟是從一個相聲的笑料段子中切入(筆者小時候也聽爸爸講過,也曾留下深刻的印象,卻沒有想到用它作為講課的內容),頗為幽默地點出周瑜的妒忌,從而為新課的讀解巧妙奠定了基調。
2.起始導入,巧妙預熱。
【案例描述】《桂林山水》教學。
師:大家知道,我國是旅游勝地眾多的國家。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它以高大堅固、氣魄雄偉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偉大奇跡,吸引著國內外旅游者前去參觀游覽。而在我國南方,也有國內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奇峰羅列,景色奇特,讓許許多多的中外游客流連忘返,它就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今天,我們一起去那里游一游。
語文課程要使學生感動,教師必須先感動。只有當教師深情投入、激情四射時,學生才能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上述案例中,教師激情的起步反饋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迅速升溫,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他們迫不及待地翻書閱讀課文。積極的起始反饋導入,能激發學生的情緒狀態,進入下一步的學習活動。
(二)局部反饋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生命個體間的各個方面都充滿差異。不可否認,有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是很強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對少數優秀學生提出高要求,讓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在課堂上有更進一步的提高。這個環節的反饋是對少數優秀學生的局部反饋,目的是架起由課內通向課外的橋梁,實現合理全面地開發每一個學生智慧的構想。
如一位教師教學柳宗元的《江雪》時,提出了這么一個問題:“這么冷的天,這位老人真的是在釣魚嗎?”顯然,一般的學生對此的感悟是有困難的,是啊,不是在釣魚又是在干什么呢?教師用期待的目光望著學生。有人說:“老人內心十分孤獨寂寞、每一行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千萬孤獨’。”多妙的發現!有人說:“我覺得老人在磨練自己的意志,天寒正可以鍛煉人。”最后有一位學生說:“他是在釣一個春天。”一語雙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詩人在遭受重重打擊之下孜孜不倦以求,不正是在等待春天的到來嗎?有效的局部反饋在課堂上打開了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進發出智慧的火花。這樣的語文課,充滿了活力和魅力,顯現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麗。
(三)止步反饋
我們所講的止步反饋指的是一個階段或一節課時的反思,是對過程與方法的總結。好的課堂止步反饋,可通過概括內容、揭示規律、提煉精華、誘發興趣及引導探索等形式,把所學的知識完整而系統地交給學生,并給他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好的課堂止步反饋,還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脈絡,抓住學習重點,鞏固知識,培養歸納概括的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的開發,保持并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好的課堂止步反饋,是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的最佳時機,是銜接新舊知識、貫通前后的紐帶,是引導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由知識向能力轉化的橋梁,是啟迪思考,開發智力的良機。
例如,筆者在總結《少年閏土》全文時設計的反饋:少年時期的閏土是天真可愛、聰明靈活、機智勇敢的。三十年后,閏土將會變成一個怎樣的人呢?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由于局限于課文內容,沒有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有的學生說,閏土將成為一個種瓜能手;有的說,閏土將成為一個大企業家;還有的說,他會成為一個大科學家。這時,筆者又啟發他們,在當時黑暗的社會里,他能變成你們所想象的人嗎?讓學生聯系課文中的“忙月的兒子,終于被他父親帶走了”,從而想象,三十年后的閏土,由于受封建勢力的束縛,將會變成一個愚昧的人。有的說,由于家境貧困,沒有土地,他也像他父親那樣成為了忙月,受人擺布。究竟怎樣呢?請閱讀魯迅的小說《故鄉》。這樣的反饋,將課內學習活動延伸到了課外,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好的止步反饋將產生“課雖盡意更濃”的教學效果,使課堂學習樂而不疲、誘人深思,學生回味無窮,遐想聯翩,知識、情感再次被強化,課堂的效率得以提高。
(責編黃 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