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效語文課堂關注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19-02
高效是語文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如何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不少教師在此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偏重于“潛心會文”,立足于“要想學生理解透,教師首先理解透”;有的偏重于“精心設計”,在課堂教學的技巧上下功夫;有的偏重于“教法選擇”,在教學手段上尋求突破;有的偏重于“強化訓練”,在課堂容量上加大分量。
凡此種種,對于我們改善“費時多而收效微”的語文教學狀況,均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立足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來看,以上的探索無疑有一定的片面和不足。因為其著眼點多在于教師和教材層面,過多關注的是學科知識的傳授和教師自身的因素,而忽視了學生這個“人”的因素,使語文課堂呈現出“生命的缺失”,大有“只見文本,不見學生”之感。
如果立足于促進人的終身發展,高效的語文課堂應該關注語文的育人價值,實現從學科知識的傳授到育人價值的轉變,把學生終身的成長作為高效語文課堂追求的目標,從而實現高效語文課堂育人價值質的提升。筆者認為應凸顯以下三個“關注點”。
一、關注于養成
教育,說到底是一種養成。語文教學是為學生發展服務的,要滿足學生對母語學習的需要,為學生的人生奠基,就必須關注學生的養成教育。語文教學應養成學生什么?雖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其共同點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熱愛母語,有比較強烈的使用母語的愿望;二是會用母語,有比較嫻熟的使用母語的能力。主要表現為“五會五自覺”,即:會讀自覺讀、會聽自覺聽、會說自覺說、會寫自覺寫、會賞自覺賞。要達成以上養成目標,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實施:
一是熏染。語文課堂上對學生的熏染應來源于以下兩個方面。
教師方面:模仿是小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用自身的實際行動熏染學生。課堂上,教師要自覺踐行“五會五自覺”,用自己出色的讀影響學生的讀,用自己專注的聽影響學生的聽,用自己規范的表達影響學生的表達,用自己精彩的板書、作文影響學生的寫字、作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教材方面:語文教材文質兼美,內容豐富,每一篇都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我們教師要潛心會文、精心預設,傾心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讀熟讀透,真心品評,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又使學生在祖國的語言文字中熏陶浸染,潛移默化,感受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從而激發熱愛、學習和正確使用祖國語言的動力。
二是點拔。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的一切能力和習慣的養成,都是靠人自身的努力獲取的,外界一切的力量必須通過人的內心才能起到作用。學生的習慣養成也是如此。這就要求教師擺正自己在教學中的地位,找準機會,不拘形式,隨時點撥,適時提醒。發現學生讀不到位要點撥提醒,發現學生說不到位要點撥提醒,發現學生聽不到位要點撥提醒,發現學生寫不到位要點撥提醒,發現學生品不到位要點撥提醒。總之教師要練就兩項硬功:一是要及時發現學生哪兒需要點撥提醒,二是教師應講究點撥提醒的方法方式,使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
三是強化。一切習慣和能力都是反復強化訓練的結果,學生的語文習慣養成也不例外。人都是有可塑性的,小學生更是如此,其關鍵在于教師的強化訓練方式。因此,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出發,結合教材的文本特點及所承擔的培養目標,精心設計課堂訓練題目、內容和形式,使訓練變得有生機、有趣味,使學生感覺到有挑戰,又有成功的快感,就會積極參與,樂于接受。在有計劃、有目的、環環相扣、螺旋上升的強化訓練中,學生的語文素養逐步養成。
二、關注于生成
課堂教學的魅力在于生成,沒有生成的課堂是沒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更不是具備激情與智慧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教學長此以往,一定會死氣沉沉,索然乏味,學生一定會心生厭煩,絕不可能傾情投人于學習之中,課堂的高效也無從談起。因此教師一定要在精心預設的前提下,期待生成。當生成來臨時,要善于捕捉,把握生成因素,使學生創新的思維得到張揚,使語文的課堂凸顯生命的張力,從而變得更有趣味,更有挑戰性,也更具有生命發展的意義。以《祁黃羊》一課的教學片斷為例。
師:祁黃羊“外舉不避仇”表現在哪JD?
生:表現在他推舉解狐這件事上。
生:解狐是他的仇人,他還向悼公舉薦解狐做中軍尉。
師:大家把這部分課文自由讀一讀,想一想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從中你看出什么?
(學生自由讀書,思考。)
師:誰起來說說?
(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幾乎一致的觀點是:祁黃羊不計前嫌、一心為國、心胸坦蕩、尊重人才。)
(此時教師正想引導學生繼續學習下文,一學生舉了手,教師示意他發言。)
生:我認為祁黃羊是一位心眼很不好的人。
(教室里一片嘩然,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
(教師沒有慌亂,他讓其他學生靜下來,聽這位同學的解釋。)
生:解狐有病,他想讓解狐累死在這崗位上。
(這時,班中許多同學紛紛表示認同,甚至有的同學認為祁黃羊是借刀殺人,是殺人犯。)
師:祁黃羊是不是想害解狐,關鍵是看他知不知道解狐有病。那么他知道嗎?請認真讀一讀課文,看看能不能找到理由。
(學生紛紛讀課文,討論答案,很快找到了這樣一句話: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沒想到解狐大病在身,臥床不起……)
教師引導大家理解“沒想到”,從這里可以看出解狐大病在身是他們都“沒想到”的。但教師還是肯定了那位質疑的學生,也使學生認識到只有潛心讀書,認真思考,才能把課文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更到位。課堂又回到正常的軌道。
以上教學環節,盡管不是老師在備課時所預設的,但在這樣的環節中,文本的內涵得到了提升,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情感得到了體驗,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創新意識得到了萌發。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生成的環節中凸顯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得到了自我滿足和自我實現,感受到語文課堂生成的魅力。
三、關注于過程
課堂教學是否高效,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都離不開教師的教學評價。傳統的語文教學評價具有強烈的功利性,高度關注的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獲取程度。這勢必淡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個性追求,忽視了學生作為“人”的存在,使學生越學越厭學。從學生的長期發展來看,這樣的評價方式是低效的,更是不負責任的。
因此,高效的語文課堂評價應淡化結果,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我們教師要牢牢樹立這樣的理念:既要追求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的掌握,更要把著眼點放在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追求上來,把語文課上成滋養學生心靈成長的過程。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學生是否真的沉浸在師生共同營造的氛圍和文本資源中。要關注學生是否真心地頁情于語文課堂教學的閱讀、表達、交流、對話的過程中,并在此過程中敞開心扉,盡情表達。更要關注通過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學生是否真的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產生對語文課堂的留戀,下課以后仍心向往之,自覺找尋相關的閱讀資料去滿足自己學習語文的欲望,并在日常運用。(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