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課堂 活動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22-01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讓探究活動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交流的紐帶,讓學生在寬松的課堂情境中有機會進行探究性的活動,獲取數學知識,提升數學能力,從而實現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那么在現實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如何設置好學生的探究活動?應該關注探究活動的哪些方面?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關注活動中的動手能力,加強思維的直觀性
小學生的認知主要靠直觀思維,動手操作是解決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小學生認知特點之間矛盾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強化感知效果,為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供基礎,同時又能促使學生活潑、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探索者。
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筆者設置了這樣的一個動手操作環節。
師:同學們,請利用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紙,對折一下,用涂色部分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
學生操作后,教師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師:繼續對折,同時思考折后的正方形紙被平均分成了幾份,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數表示?它與二分之一相等嗎?把相等的用筆記錄下來。
生1:對折2次,正方形紙被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用四分之二表示,與二分之一相等。
生2:我對折3次,正方形紙被平均分成8份,涂色部分用八分之四表示,也是與二分之一相等的。
生3:我對折了4次,把正方形紙平均分成了16份,用十六分之八表示涂色部分,它也等于二分之一。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二分之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八分之四等于十六分之八)
師:你能繼續往下寫出與二分之一相等的分數嗎?能寫多少個?
上述片段讓學生在操作中創造出與二分之一相等的分數,感知了相等的分數間所隱藏的奧秘,在整個動手操作活動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火花不斷地靈動閃現、自由進發。
二、關注活動中的語言表達,加強思維的邏輯性
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數學語言的培養和訓練,讓學生能準確、流暢、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我們要為學生提供說的平臺,讓他們想說、敢說、會說,平時可以先從細致的觀察人手,訓練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事物用語言清楚地表述出來;其次,在活動中引導學生交流,準確描述出操作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解決問題時,讓學生試著用分析法及綜合法表述自己的思考過程。通過這樣持之以恒的訓練,學生便學會了讀數學、寫數學、說數學,他們的綜合素養也得以提升。
三、關注活動中的知識建構。加強思維的系統性
教師應該借助有效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主動地對學習材料進行選擇、加工及改造,并且內化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因此,在課堂中應注重活動過程中師生的交流質量,引導學生溝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在解決問題中,讓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細化和系統化。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數乘以小數”,筆者在設置活動時,不僅關注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數感,還關注了引導學生把新知與小數和整數的乘法知識進行計算原理的統一,增加學生對新知算理的理解,減輕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記憶負擔。活動安排如下。
師:出示情境圖。(圖略)
(學生根據問題情境列式計算房間面積,算式為3.6×2.8。)
師出示探究活動指南:
1.這個小數乘法算式與上節課學習的小數乘法算式有什么區別?
2.在小組里估計一下房間的面積,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3.回憶小數乘以整數是如何轉化的,小組合作嘗試計算3.6×2.8。
4,將計算結果與估算的結果進行比較,并思考今天的計算與之前的小數乘以整數有什么相同?
學生們根據上節課的知識經驗,探索出將兩個因數分別擴大10倍,轉化為整數乘法,這樣積就擴大了100倍,所以正確的結果應該是將整數乘法的積縮小100倍。教師因勢利導,幫助學生總結出小數與小數相乘和小數與整數相乘形式上不同,但是計算原理相同的結果。
總之,教師必須更新自身觀念,抓好課堂這一主陣地,在“動”、“活”字上做文章,開展活動化的數學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參與活動、自我發展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從封閉的數學課堂中解放出來,使其心靈得到釋放,最終讓學生在高質量的數學課堂中得到全面發展。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