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閱讀教學運用字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40-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字、詞組成句子才能表情達意,進行交流。學生準確掌握字、詞的意義和用法,才能正確地遣詞造句;才能正確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此,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因此,字理教學也應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閱讀教學中靈活運用字理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詞義及句子的含義,讓語文閱讀教學更有效。
一、在解題時,運用字理教學,抓住題眼進行字理析詞。突出一個“準”字
課題揭示得好,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和欲望。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課文題目,有助于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線,理解課文內容。
如《山村的早晨》這篇課文,題眼是“山村”。解題時可以先抓住“山村”這一題眼進行字理析解。“村”是形聲字,木為形旁,意為村邊多樹,“寸”為聲旁,也表示手,人們既然住在村里就要注意綠化,每年都要用手在村邊種樹,無樹不成村。因此,“村”的本義為村落、村莊,“山村”即山里的小村莊。然后再提問:課文寫山村的什么時間?(生:山村的早晨)最后,讓學生齊讀課題,并隨著音樂想象山村的早晨有哪些美景?山村的人們早晨在干什么?再指名說一說。學生學習的興趣就完全被調動起來了。
在中高年級,學生進入到理解、閱讀、欣賞課文,學習課文寫作方法的階段,似乎字理沒有了發(fā)揮的余地,其實不然。中高年級的課文有些往往是一詞帶全文、領全篇的形式。而字理教學就要抓住這個時機,提高學生閱讀效率。
如《奇異的植物世界》一文,課題中的“奇異”一詞就是題眼,也是全文的中心詞,統(tǒng)領全篇。因此,可以先抓住題眼“奇異”一詞進行字理闡釋。“奇”是會意字,從大從可,可想象為某物真“大”,大得出奇,于是使人“口”中不禁發(fā)出驚嘆聲。“異”也是會意字,其繁體像一個戴假面具跳舞之人,其貌怪異。兩個字的本義都是奇特、非同一般。再引導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學習課文:①課文寫了哪些植物?②這些植物的奇特、非同一般體現在哪里?
二、在初讀課文時,運用字理教學,抓住合體宇偏旁組合特點,突出一個“串”字
初讀課文的任務是大致了解課文大意,掃清文字障礙。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按照形聲字、會意字的組合規(guī)律,用字理教學讓學生認識形旁或聲旁的形義后,引出相同形旁或聲旁的字,可以達到學一個帶一串的目的。
如在《大海的歌》這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初讀課文之后,筆者檢查生字、生詞的讀音。在讀到“翻滾”一詞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羽”這一形旁,運用字理教學對“翻”字進行闡釋。“翻”是形聲字,“番”為聲旁,“羽”像兩根羽毛,為形旁。“翻”本義指鳥的翻飛騰翔。因此,“羽”字旁與鳥的羽毛及鳥的飛翔有關。學生認識了形旁“羽”的形義之后,筆者再追問:你還認識哪些帶有“羽”字旁的字?學生就會說出“翔、翅、翼、翡、翠”等字。翔,本義為鳥兒展翅盤旋地飛,故從羽;翅,指禽類的翅膀,故從羽;翼,本義也指鳥的翅膀,故從羽;翡翠二字本義指羽毛青綠色的鳥,故從羽。這些字都與鳥的羽毛及鳥的飛翔有關。這樣,學生在學“翻”字的同時就連帶學習了相同形旁的一串字。
在《山村的早晨》這一課的教學中,當學生讀到“奶桶”一詞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甬”這一聲旁,筆者運用字理析解“桶”字。桶,形聲字,“甬”為聲旁,“木”為形旁。古人用木頭做桶,因此,“桶”與木頭有關。根據合體字偏旁組合特點,讓學生思考:“桶”字可以換什么偏旁?變成什么字?引導學生學習“涌、勇、俑、踴”等一串字。“涌”與水有關,本義是水往上冒;勇,與力量有關,勇敢要有勇氣,有了勇氣也就有力量;俑,與人有關,指古代殉葬的偶人;踴,本義是跳躍,因此,“踴”與足有關。這樣,學生通過換偏旁,學習了同一聲旁的一串字。
漢字中,形聲字占80%以上。學生掌握了常用的、組字率高的形聲字以及其用于表義的特點,就能提高識字的能力,從而無師自通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大量形聲字和會意字。
三、在精讀課文時,運用字理教學抓住能體現中心的字、詞或難懂的句子,精雕細刻,突出一個“精”字
在精讀課文時,一些老師顧慮在其中穿插字理教學,會影響學生思路,其實不然。領悟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必須從品詞品句入手。這時的字理教學,是為理解課文服務的,不應該成為上課的一種負擔。
如《桂林山水》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其水“靜、清、綠”,其山“奇、秀、險”的特點,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在精讀課文時,可以運用字理引導學生理解能體現中心的六個字——靜、清、綠、奇、秀、險,以達到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學習每一個特點,都可以先運用字理引導學生理解字義。如學習桂林水“靜”這一特點,先理解字義:“靜”是形聲字,從爭,青聲,本義是制止爭執(zhí),相爭被制止了,當然就靜下來了,引申為安靜。再帶著學生進入文本:想一想文中哪些句子體現了漓江水“靜”的特點。再如學習桂林的山“秀”這一特點,可先析形索義:秀,會意字,從禾,從乃。(出示其古文字)其古文字像谷物類莊稼吐穗揚花的樣子,上部是“禾”,下部像谷穗搖擺的形態(tài),植物吐穗揚花是美麗漂亮的。秀即美麗漂亮。讓學生理解字義后,再回到文本,文中作者怎樣寫山的“秀”?學生很快從文中體會到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把山比做屏障和竹筍,并從色彩方面寫了山的美麗漂亮。這樣,抓住能體現中心的字、詞,運用字理教學,引導學生展開學習,就能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突破教學重點。
《桂林山水》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作者為什么把漓江的水比做一塊無瑕的翡翠?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運用字理分析就能讓問題迎刃而解。
第一步,抓住“無瑕”中的“瑕”字和“翡翠”一詞,運用字理析解,理解句中“無瑕”和“翡翠”的意思:“瑕”,與玉有關,“無瑕”意為“沒有斑點的玉”;“翡翠”二字都是形聲字,從“羽”旁,故文字形體像兩片羽毛,用羽毛特指鳥,“翡翠”原指羽毛青綠色的鳥,叫翡翠鳥。引申喻指像翡翠鳥羽毛色彩的玉——翡翠。文中“無瑕的翡翠”就指顏色像翡翠—樣沒有斑點的玉石。
第二步,理解句子的巧喻。弄懂了“無瑕的翡翠”,學生就很容易體會到句子的妙用了:漓江的綠水清澈見底,與沒有斑點的透明的碧玉有相似之處,此比喻運用得當而且傳神。不但讓學生體會到句子本意,還讓學生體會到了詞語在句中之妙用。
四、指導書寫時,運用字理教學。抓住漢字結構特點,突出一個“美”字
許多象形字是由最具事物特征的部位抽象為點、線等筆畫組合而成,通過筆畫組合依然可以隱約看出事物結構特征。書寫漢字美觀與否,關鍵在于漢字的間架結構,字的結構處理得好,字就寫得美。
例如指導書寫“雨傘”一詞。雨,是象形字,上部的“一”表示天,要寫得稍長。天與地陰陽之氣相交合(巾),便會落下雨滴,因此書寫時,中間的一豎要與天(一)相連。四點均向右斜,似隨著風勢雨點斜落狀。傘,也是象形字,上部傘面“人”要寫得稍大,才像個傘形,而且能遮蓋得多,用處大。因此,寫傘字要上大下小才寫得美。再如指導書寫會意字“奪”時,可根據字義運用字理指導書寫:奪,本義為用手捕捉一只奮飛而去的大鳥。“寸”即手,鳥大手小。因此,書寫時要上大下小才美觀。
總之,努力挖掘字理教學的潛力,合理運用,才能真正體現字理教學的價值,彰顯其強大的生命力。
(責編 黃鴻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