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兒童詩創作三步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47-01
兒童天真浪漫,在他們的童言中經常會流露出那股純真自然的“詩性”。兒童詩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具有輕快、明朗的特點,因此,兒童詩教學對于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很大作用。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特別是中低段的教材中,收錄了很多兒童詩供小學生閱讀和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小學生寫好兒童詩是培養他們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讀寫結合——在仿寫中起步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學習的過程都是從模仿開始的,這一點在小學生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他們的模仿能力特別強。語文課程標準曾多次提到要引導學生在讀寫結合、隨文練筆中提高作文能力。因此,教師在指導小學生寫兒童詩時,應該做到讀寫結合,讓他們在仿寫中起步。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很多兒童詩,這一些兒童詩語言簡練,節奏明快,結構鮮明,是小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材料。例如,《誰和誰好》這一首兒童詩,在寫法結構上運用了一問一答的方式。教學時,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的:“同學們,讀了這一首詩,你們有什么發現嗎?”學生說:“老師,我發現它很有規律。”“是什么樣的規律呀?”另一位學生補充說:“在這一首詩中,都是先問一個問題,然后答一個問題。”“是呀,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來,我們再來讀一讀這一首詩。”學生讀完以后,筆者引導他們利用這一首兒童詩的寫法進行仿寫,這樣,他們一個個興趣盎然,紛紛躍躍欲試:
誰和誰好?地球和月亮好。地球對著月亮笑,月亮圍著地球跑。
誰和誰好?輪船和大海好。輪船依偎在大海上,大海托著輪船跑。
誰和誰好?我和爸爸好。爸爸對著我笑,我朝向爸爸跑。
就這樣,孩子們的一篇篇“大作”就這樣產生了。可見,只要給孩子一個閱讀的平臺,一個仿寫的空間,他們就能夠在讀寫中掌握兒童詩的基本規律,就能夠在仿寫中起步創作兒童詩。
二、發散思考——在改寫中提高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仿寫練習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發散思維,對兒童詩中的意象進行大膽想象,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改寫,促進他們寫作能力的提高。這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根據相同題材的類比式改編,培養發展思維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學習兒童詩《夕陽》:“夕陽是一個蘋果,黑夜是貪吃鬼。一口就把夕陽,吃掉。”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對這一首詩進行仿寫,學生能夠寫出這樣的作品:“夕陽是一個月餅,黑夜是一只天狗。天狗要吃月亮了,一會兒,夕陽西下了。”如果我們的教學僅僅讓學生停留于仿寫的水平,那么,教學效果是很有限的,因此,教學時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根據這一首兒童詩的意象特點,進行類比想象,從而改寫兒童詩。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同學們,這一首詩寫了什么呀?”學生很容易發現這一首詩描繪的意象是夕陽和黑夜,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為什么夕陽會這么紅?這時,可能還會發生怎么樣的情況?”這樣,就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實際教學中,小學生寫出了這樣的詩:“太陽醉了,臉通紅通紅的,倒在后山頭。太陽醒了,一歪一斜的,起身回家了,黑夜來了。”
可見,給學生提供兒童詩,引導他們對其中的意象進行類比想象后,再進行改寫,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能夠被進一步激發,就能夠引發他們繼續創作的欲望,這比起單純地對兒童詩進行仿寫就更進了一個層次。
三、喚醒真情——在創作中創新
一首優秀的兒童詩之所以能夠打動兒童的心靈,最主要的原因是詩中融合了一種真摯的情感。在引導學生經歷了仿寫、改寫這樣兩個階段以后,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感受進行提煉,喚醒真情,在此基礎上確立兒童詩的主題并進行創作。這樣,就能夠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冬天到了,教師可以帶領小學生到戶外堆雪人,打雪仗,這樣的活動對于他們來說,是十分喜歡的。經過了這一些活動以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把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真實感受通過詩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學生的創作有了情感的基礎,自然能夠創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兒童詩。如,有的學生這樣寫道:“要過年了。雪花們可高興了。它們偷偷地從天宮中逃出來,撐著降落傘,飄到地上與我們作伴。”有的學生這樣寫道:“雪花就像空降兵,一個一個來到地上,我們把它們堆起來,便成了一個個雪娃娃,它們可高興了。”這樣,學生就在兒童詩中表達出了自己最真實的情感,表達出了最豐富的體驗,這樣的過程是學生有效創寫的過程。也是有效創新的過程。
總之,從兒童詩人手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一條有效的途徑。需要指出的是,仿寫、改寫、創作這三者之間并不是絕對獨立的,有時候往往是相互聯系的,只有正確認識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才能讓兒童詩寫作教學更有效。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