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節儉教育入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52-01
當前,很多學生不愿過“苦日子”,不想干體力活,不懂得節儉,講排場、比闊氣,花錢大手大腳,鋪張浪費,少數學生甚至當起了校園“大款”。為什么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節儉了呢?這與學校節儉教育模式僵化與脫離實際,不能撼動學生的心靈,無法把節儉的觀念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有很大的關系。筆者認為,學校的節儉教育從內容、模式到方法都應該不斷創新,使節儉教育更有時代感,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把節儉意識和艱苦奮斗精神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讓節儉觀念“人心”。
一、營造節儉的校園文化環境,“潤物細無聲”
其實,學生并不是不懂得勤勞節儉的道理,只是當所謂的“時尚”充斥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看到其他同學穿著時髦、大把花錢的時候,自己的節儉像丑八怪一樣不敢露面,不少學生不由自主地充起“胖子”來。只有當節儉成為一種公共的校園風尚時,學生才不會覺得節儉是寒酸丟人的,相反會覺得揮霍浪費才是可恥的。節儉的風尚來自于節儉的文化環境,節儉的校園文化環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一舉一動。如何營造出這樣的環境呢?首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全方位、全天候地宣傳艱苦節儉的理念,抨擊、批判校園中存在的畸形消費、奢侈浪費的現象,形成“艱苦節儉光榮,奢侈浪費可恥”的強大輿論氛圍。另外,開展各項教育活動要貫穿艱苦節儉觀念。例如,有的學校舉辦“勤儉節約名言警句”書法展,“節約金點子”手抄報展,“校園節約三十六計”短文展,“廢品小制作”展覽;有的學校組織評選“建設節約型校園金點子獎”,建立‘節約環保回收站”,組織學生“節儉用餐勸誡隊”……這些活動有利于形成艱苦節儉的校園主流文化環境。
二、發揮榜樣力量,“不令而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平時,筆者經常給學生講偉人、名人的節儉故事,如講毛主席一件睡衣穿20多年、補過73次的故事,講明太祖朱元璋擺宴“四菜一湯”的故事,講比爾·蓋茨用三道普通菜為胡錦濤主席接風洗塵的故事……作為教師,在節儉上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節儉教育的效果會事半功倍,講一千遍道理,不如做個示范,高喊一萬遍口號,比不上帶頭行動。有一位60多歲的老教師,為了教育學生節約,將學生扔進垃圾桶里的餅揀起來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吃了。學生看了這一幕目瞪口呆,心靈受到強烈震撼。筆者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非常注意自身的一舉一動,務求在節儉上給學生做好榜樣:粉筆頭要全部用完;在備課本上寫教案時總將字寫得小而密,當有學生把未用完的練習簿丟棄的時候,筆者便把自己的備課本展示給學生看。
三、強化生活體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節儉教育如果一味停留在書本上,是不能內化為學生個人的習慣與追求的,學生難免會出現言行不一。沒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經歷,“粒粒皆辛苦”就只是別人的辛苦而已。一個自小物質和金錢伸手即來的孩子,又怎么會懂得珍惜物質和金錢呢?學生只有經歷過艱難困苦的生活體驗,才會知道講節儉。哈佛有一句箴言:“對孩子進行勤儉教育,重在讓孩子親身體驗生活,體驗生活的快樂和艱辛,由此孩子的視野也可以變得更加開闊。”在很多西方國家,學校和父母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花自己掙來的錢。許多學生靠課余時間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就連富豪、總統的子女也不例外。德國甚至明文規定了不同年齡的孩子應當在家幫助父母親完成什么樣的家務活。筆者在班主任工作中,非常注重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刻骨銘心地體驗到物質財富的來之不易,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節儉對于生活、對于生存的重要意義。比如,規定學生每學期要自己想辦法掙20元零花錢;組織“饑餓之旅”,到野外開展活動,要求學生不得自帶食物和水,午餐只統一給每個學生發半個面包、供應二兩水;組織學生“做太陽下的清潔工”,要求學生不戴帽,在太陽下掃街兩小時,然后訪問清潔工人,了解他們每天工作多少時間,每天的收入有多少。
艱苦節儉的養成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只要我們的方法得當,持之以恒,相信勤勞節儉的傳統美德一定會在中華大地上代代相傳。
(責編 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