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錯誤教學資源圓的認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55-01
在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畫圓的教學中,課本直接出示了畫圓的步驟,讓學生在老師的示范下按照步驟學習畫圓。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畫圓的方法和技巧,但忽視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偏重于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在學生沒有形成認知沖突的情況下“拋出”畫圓的步驟,學生不可能進行過程的建構,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教學“圓的認識”時,我們可以不告訴學生畫圓的基本步驟和需要注意的事項,讓學生在沒有接觸畫圓知識之前參與畫圓,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師生的互動性,引出了各種不同的甚至是錯誤的、幼稚的、不全面的答案和問題,使課堂產生新的教學資源。
【片段一】
師:請同學們收拾一下桌面。只留下鉛筆、三角尺、圓規和我課前發的一張白紙。(學生紛紛收拾)
師:我看到有的同學的課桌上還保留有橡皮,正好是我想借的。哪位同學愿意借給我?
師:(把學生的橡皮全部借了過來,面部帶有很感激的神態。舉起手中的橡皮)我為什么借這么多橡皮?猜一猜,有什么用呢?
(有學生嘗試性地問)
生1:你寫錯了,自己想要擦掉。
生2:(嘻嘻哈哈地)搞怪!
生3:看橡皮都是怎樣的。
生4:準備在課堂上當道具使用。
師:(一直面帶微笑,但不發一言)我為什么要借你們的橡皮呢?其實就是為了讓大家在課堂上沒有橡皮使用。(學生都被逗笑了)這樣,大家下筆時就會更小心。錯了,也不能白錯,要好好地研究出錯的原因,看看能從中學到些什么。
(學生懂事地點點頭)
師:現在,老師就和大家約定一下,把橡皮全部收起來,好不好?我相信同學們一定都會守信用的。(教師把借的橡皮一一還回,學生全都開心地笑了,并自覺地把橡皮收了起來。)
沒想到,教師借學生橡皮的目的,居然是為了不讓學生在學習中使用橡皮。顯然,教師的目的是為了保存住學生“原生態”的“錯誤”,為后面借助“錯誤”進行教學設下伏筆。
【片段二】
師:不少同學已經學會畫圓了!我們來統計一下,會畫圓的請舉手。(學生熱情地舉起小手)大家是怎么畫圓的呢?(學生回答)對,我們一般使用圓規進行畫圓?,F在請大家用圓規畫一個直徑是4厘米的圓。畫的時候想一想:你是怎樣把圓畫出來的?
(學生立刻很投入地操作起來,教師在全班學生中有意識地收集學生不圓和圓的作品,并出示了一幅不圓的作品,學生忍不住笑了起來。)
師:同學們,圓的樣子應不應該都是一樣的啊?那這樣的圓是如何被用圓規畫出來的呢?
(學生立刻又活躍起來,搶著要回答。)
師(不急不慢地):先自己想一想,不急著說,繼續“欣賞”。
(學生會意地笑了。再出示另兩幅學生作品,是圓的,但是一大一小。有的學生說“很圓”、“圓滿”;但也有學生有異議了:“錯了?!?
師(思考狀):我也納悶了,要求畫一個直徑4厘米的圓,那么大家畫出來的圓應不應該是一樣大?怎么有的大、有的小呢?
師(帶著疑問的口吻):(5幅作品同時展示)出問題了?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哦。我明白了,畫圓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學生不由自主地點頭表示同意)
師:畫圓時要注意些什么呢?請小組內交流。
(學生交流、匯報結束。)
師:是啊,圓只能有一個中心,半徑一定也都是一樣長的?,F在,我們才知道“圓心”、“半徑”這兩個詞是多么重要啊!
布魯納曾說過:“學生的錯誤是有價值的?!庇袛祵W學習就有錯誤的產生,從錯誤的產生到錯誤的改正,是學生通過自己思考,不斷嘗試、不斷修正的學習過程,反映的是學生在某個特定學習階段的狀態和水平,并不代表學生學習活動的最終結果。
知識不是被教會的,教學不是簡單地教給學生正確知識,許多數學知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能以文字的方式直接傳遞,只能通過學習者的參與、探究、交流,自己去體驗、理解、消化。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允許學生“犯錯”,通過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實際情況、憑借教學經驗,預測學生學習某些知識時可能發生哪些錯誤;對于這些錯誤,不必刻意掩藏,要站在數學價值的角度上重新審視錯誤,引導學生一起討論、交流,讓學生在思索、討論中展現自己的想法,選取學生中具有典型意義的錯誤,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顯露錯誤中的“閃光點”,并順著學生的思路,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新的契機。在學生“犯錯”、“改錯”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肯定和欣賞,以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大膽地“犯錯”、“改錯”之后,最終掌握知識。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