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培養(yǎng)學生體驗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56-02
《九年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shù)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特征,獲得一些體驗。”這一思想的提出,使我們的教學有了明確的方法——體驗學習。體驗學習就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種體驗一樣,是內在的,是個人在形體、情緒、知識上參與的所得。那么,應如何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體驗學習呢?
一、合理使用教材,賦予體驗學習內驅力
1.把數(shù)學內容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融合起來。
在教學中,教師可創(chuàng)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強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如學生認識加法后,我們就讓學生用他們身邊熟悉的物品提出可以用加法解決的問題。在學生學習“位置與順序”之后,組織學生到校園去走一走,看一看,用“前后”、“上下”、“左右”說一說景物的相對位置……如果教師能夠經常地、有意識地、恰當?shù)卦跀?shù)學學習中融人生活的素材,學生就會有意識地把自身知識與數(shù)學知識融合起來,使他們能夠體驗學習,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shù)學,從而增強學習數(shù)學、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2.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學《加減混合運算》一課時,我這樣設計:
小朋友們,今天花仙子姐姐要帶你們去坐公共汽車,然后去做幾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你們高興嗎?好,出發(fā)!(出示多媒體)
(1)嗚……一輛公共汽車開來了。車上原來有7人,這時光明站到了。(配音:各位乘客請注意,光明站到了,請準備下車!)先從車上下去1個人,又下去3個人。求車上現(xiàn)在有多少人。你會列式嗎?
(同桌討論回答,屏幕顯示7-1-3,并讓學生口述答案。)
(2)汽車繼續(xù)向前開。車上3個人,中山路口站到了(同時出現(xiàn)聲音),先上來3人,又匆忙跑上來1個人。同學們,看到剛才上車的情景,你能提出哪些問題?要求車上現(xiàn)在有多少人,你會列式嗎?
(同桌討論并回答,屏幕顯示3+3+1,并讓學生口述答案。)
(3)汽車繼續(xù)前進。這時車上有7人,馬上到敏敏站了,(同時出現(xiàn)聲音)先從車后門下去2個人,又從前門上來3個人。同學們看到上下車的情景,誰能完整地口述題意?
(小組討論并匯報答案,老師板書:7—2+3。)
師:仔細觀察比較,第3個算式與前兩個算式有什么不同?
(學生匯報:前2個是連加或連減,第3個式里既有加法又有減法。)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我們把這種算式叫做加減混合,這就是今天要學的新知識。
《加減混合運算》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蘊涵其中。學生們樂于去解決與他們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由于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這為他們進一步去探究注人了動力。
二、設計合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提供體驗學習的平臺
我們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應聯(lián)系學生已有知識,結合教材內容來設計,使學生有體驗基礎。如蘇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我是這樣來設計的:
(一)情境導入
根據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再結合三棱柱來設計。
(二)探究與體驗
1.從體上取面,體會“面在體上”。
師:拿出你們準備好的學具,分別摸一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棱柱的每個面,有什么感覺?
生:平平的……
師:喜歡這些平平的面嗎?
生:喜歡。
師:那誰有辦法把你喜歡的這些平平的面從這些立體圖形上面取下來。展示給大家看?
生1:老師,你看!我是這樣把我喜歡的這個面在沙子上一按,就行了。
生2:老師,我是在我喜歡的面上涂了印泥,然后在紙上一按,就行了。
師:用你喜歡的方法把你喜歡的平平的面取下來。
(分類展示較好的作品。提問:作品中的各個面是哪個立體圖形上面的哪個面?并指給大家看。)
2.認識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1)認識長方形
師:(手指學生展示的長方形作品)能給它們取個名字嗎?
生:長方形。
師:對!他們就叫長方形,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特點?
(注意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
生:有四條邊,四個角……(反問學生: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說出你的方法。)
師:長方形有四條邊,仔細觀察相對(師打手勢幫助學生理解“相對”是什么意思。)的這兩條邊,能發(fā)現(xiàn)什么秘密?
生:這兩條邊是相等的。
師:看著好像是相等的,但到底是不是呢。還需要我們驗證一下。
(師生驗證結果)
歸納總結:我們今天認識的第一個新朋友長方形有四條邊,四個角,而且對邊是相等的。
(2)認識正方形
師:(手指學生展示的正方形作品)能給它們取個名字嗎?
生:正方形。
師:仔細觀察,它有什么特點?
生:有四條邊,四個角……
師:正方形也有四條邊,四個角。仔細觀察正方形和我們剛才認識的第一個新朋友長方形有什么不一樣?
生:正方形四條邊都是相等的。
師:同樣,也需要驗證!
(師生驗證結果)
(歸納總結:我們今天認識的第二個新朋友正方形也有四條邊,四個角,而且它的四條邊都是相等的。)
(3)認識三角形
師:(手指學生展示的三角形作品)能給它們取個名字嗎?
生:三角形。
師:三角形有什么特點?它和剛才認識的這兩個新朋友長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一樣?
生:它有三條邊,三個角……
(歸納總結:我們今天認識的第三個新朋友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
(4)認識圓形
師:(手指學生展示的圓形作品)能給它們取個名字嗎?
生:圓形。
師:圓形有什么特點?它和剛才認識的這三個新朋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一樣?
生:它沒有角……
(歸納總結:我們今天認識的第四個新朋友——圓形沒有角,而且它的邊不是直的,是彎彎的。)
3.整體回顧。
師:這節(jié)課我們都認識了哪些圖形朋友?
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
師:這些新朋友跟我們桌上的這些物體娃娃有什么不一樣呢?
生:……
(師總結,并揭示課題——認識平面圖形。)
(三)實踐與應用
1.認識交通標志。
2.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你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嗎?誰能給大家舉例說說?
(四)課堂小結
學生在第一冊已經認識了立體圖形,對平面圖形已經有了大量的豐富感性經驗,而利用生活中的實例展開教學,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常見的平面圖形,體現(xiàn)“從立體到平面”的教學設計思路。對圖形的認識是通過操作獲得的,為此我為學生提供大量觀察、操作、探索、合作、交流、展示的空間和機會,同時把操作與思考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思考。此外,學生對這四種平面圖形的具體特征、本質所在以及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系還不明確。為此,我創(chuàng)設了有趣味的情境活動,讓學生充分動起來,深入探究,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
三、合理選擇學法。體驗學習帶來的成功
1.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學習。
在整個探究和交流活動中,教師放手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使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認知的全過程。這樣不僅有效地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更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學生扮演聽眾,老師靠自己的講解來達到目的,單調乏味,學生很難“活”起來、“動”起來。我在教學中,注意穿插游戲或者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促使學生主動建構自身的知識,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氛圍中學習。
2.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學習。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實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會你才能學會”。這一教學思想在《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shù)學。通過這樣的教育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自身的知識體驗和求知欲。
3.合作交流——_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學習。
例如,在教二年上冊《數(shù)一數(shù)》一課中的數(shù)“有多少個圓”時,我讓學生尋找合適的方法去數(shù)。學生分組合作學習,踴躍討論后,找出了很多的數(shù)法。
總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親歷性。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探究,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