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課堂生成
【中圖分類號】c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62-01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認為,課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特別倡導課堂教學的生成,強調課堂教學意外資源的利用。但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具有價值,當學生偏離方向時,教師要善于利用藝術化的手段進行引導。
一、引發質疑,適度放大
當語文教學過程中出現一些“橫生枝節”的話題時,教師不能固守預設。如有學生出現偏離文本語言的生成時,教師應該尊重學情,有效地利用學生突發的疑惑,進行適度“放大”,激發學生“潛心會文”的熱情,還能夠及時把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
例如,在教學《雨中》一課時,一位教師先要求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己不明白或感興趣的詞語。學生通過充分讀書、質疑,積極地把自己認為值得研究或不明白的詞語標注上。接著,教師再次要求學生細讀課文,并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并進行交流、討論。
師:你有什么成果或問題要與大家分享研究的?
生:我覺得把“冒出”一詞改為“露出”更為妥當。
生:(舉起手)我不贊同!“冒出”表示姑娘籮筐里裝的蘋果很多,高高聳起。而“露出”則表示只露出來一點點,不夠精妙。
師:你想象力豐富,預感能力很強。冒出的蘋果到底是怎樣的呢?誰來畫一畫!
(畫的蘋果只超出籮筐一點點。)
師:畫得怎么樣?
生:只露出一點兒。
師:對,這只能稱“露出”,誰能將籮筐里的蘋果“冒出來”?
(籮筐里的蘋果畫得滿滿的。)
師:瞧!這又紅又圓的蘋果,堆得滿滿的,都冒出了籮筐,馬上就到拐彎的地方了,咱們也一同去幫忙吧!
在這個開放而又真實的教學過程中,面對意料之外、學生個性化的理解,教師在預定教學思路的基礎上“橫生枝節”,利用繪畫活動,讓學生形象化地解讀詞語,將教學又引領到預設的軌道,從無序走向了有序,幫助學生有效地完成了語言文字訓練。
二、留下空白,自主發揮
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教學應該是朝著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而不是遵循原有路線,因此,有時候給課堂留一些空白讓學生自主發揮,更能體現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松鼠和松果》一課,讓學生討論松鼠的“聰明”可以從哪些方面體現,并要求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內容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對于聰明一詞部分同學不是很理解,于是教師就讓孩子們借助詞典幫助理解,并舉例說明了哪些表現是聰明的。有目標可循了,同學們紛紛發言,有的說是松鼠很會摘松果,有的說松鼠很會思考,都能想到子孫后代的事情,有的說松鼠實在是太有先見之明了,都想到了“摘一顆松果,栽一棵松樹”。
同學們的回答越來越具體,這時一個同學說:“老師,我養過松鼠,它不會栽松樹,也不會思考,書上說的都是騙人的!”這時教師有些愣住了,問他:“喜羊羊是不是你最喜歡的動物明星?”“我最喜歡喜羊羊了!”聽到孩子們肯定的回答,教師又問:“現實中存在著喜羊羊這樣的羊嗎?”小朋友異口同聲地回答:“沒有!”“那沒有你們還喜歡騙人的,假的東西呢?”“因為這是動畫片啊!”“對啊,這是動畫片啊,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喜歡看!那么同樣的道理,現實中并不存在這樣的松鼠,我們可以把他當作童話故事來讀不就行了嗎?”教師溫和地說道,“現在你還覺得書本的內容是騙人的嗎?”這時剛才那位質疑的同學不好意思地撓撓自己的頭。
課本上的內容是靜態的,而我們的課堂卻是動態的,教師要留一些思索的空間,給予信任,給學生張揚個性的機會。
三、沉默是金,無聲勝有聲
在課堂上,面對一些尷尬的意外事件,過多的語言反而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有時候無聲的語言恰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讓語文課堂體現人文關懷。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棉鞋里的陽光》一課時,設置了一項課外拓展任務:陽光行動,給老人送溫暖送愛心。在反饋任務匯報課上,很多小朋友都競相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有的小朋友也學課文中的小峰一樣給奶奶曬曬棉鞋,有的回去給爺爺倒杯水泡杯茶,有的還幫爺爺奶奶打掃房間,可謂是五花八門,各顯神通。這時,一位平常很活躍的男生竟然一言不發,教師忙問:“小明,說說看你中午回家有把你的那份陽光送給爺爺奶奶了嗎?”小明一言不發,低頭不語,直到好一會兒才聽到他帶著淚水的聲音:“我,我,沒有爺爺奶奶了,媽媽說他們都走了……”教師為觸動孩子的憂傷而有些后悔,用手擦著他的眼淚,抱住了他,此時其他小朋友都沉默了,有一位小朋友站起來大聲說:“小明,我把我的爺爺奶奶借你!”其他小朋友一一響應。教師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教室里也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孩子們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有時候孩子們帶給我們的就是這種意想不到的感動。
教師之于學生不僅是啟迪者、引路者、心理輔導師,更是他們的朋友。所以真誠顯得至關重要,此時無聲的語言勝千言萬語,沉默是金。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