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另類生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63-01
對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生成,如果不合理解決,那便會出現教學失衡的現象。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當生成偏離方向時,需要教師靈活地引導,智慧地啟迪,以便化解“意外”。
一、順水推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真實的感情,表達自己真切的體驗。但是,有時學生的這一種感情和體驗往往是“另類”的,在課堂上,教師經常會聽到學生“另類的聲音”,這時候,教師不能加以排斥,而應該順水推舟,讓課堂教學水到渠成。
【案例】《坐井觀天》教學片斷。
教師在教學時設置了這樣一些問題:“聽了小烏的話,小青蛙心里產生了疑問,天到底有多大呢?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跟著小青蛙的腳步跳出這口井去看看外面的天到底是怎么樣的?說說如果你是小青蛙,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我看到了一望無際的田野,茂密的深林,起伏的山脈,我簡直不敢相信!”
學生:“我跟著小鳥的腳步來到了山頂,看到了萬物都在我腳下,實在是太壯觀了,我決定了以后都不回去了!”
這時,教室里傳來了“另類”的聲音:“老師,如果我是小青蛙的話,我覺得還是井里的環境適合我。”
同學們議論紛紛,課堂氣氛一下子冷了下來。
然而,筆者并沒有急著安撫大家,反而用一種信任的目光注視著這名學生:“你能告訴大家,作為小青蛙的你為什么愿意呆在井里呢?”
學生:“因為青蛙跳出井口以后,來到公路邊,它累了想喝口水,卻發現公路兩邊水渠里的水是黑色的,布滿了垃圾。正當它準備過馬路時,遠處傳來一只青蛙同伴的打呼聲。正當小青蛙為認識新朋友而高興時,它忽然發現它的新朋友成了車下之魂被碾成了餅,小青蛙害怕極了,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還是井里安全,所以它趕緊跳回井里。”
部分教師對那些意料之外的問題有避而不談的想法。而這位教師并沒有打斷學生的思路,反而充分信任、尊重學生的發言,并適時地加以引導,從而使課堂得以升華。
二、巧借東風
由于小學生認知水平還不是很高,他們在理解一些內涵較深刻的課文時,會容易出現偏差。這時,教師應該根據教材進行拓展,給學生補充一些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深化感知課文內容。
例如,在教學古詩《江雪》時,有一位學生提出疑問:“這么冷的天,老翁怎么還在江上釣魚呢?”于是,筆者讓學生充分想象老翁為什么要在這么冷的天釣魚。有的學生說:“老翁的家里一定很窮,所以天再冷,也要靠釣魚維持生計。”有的學生說:“釣魚是老翁的愛好,所以,不管天氣多冷,他都會堅持去釣魚。”很明顯,這些猜測都不符合詩意。但是,筆者沒有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評價,而是讓學生閱讀柳宗元生平簡介。當學生了解了柳宗元的生平簡介后,對課文有了新的認識。有的學生認為這首詩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
案例中,面對學生的“誤讀”,教師并沒有把作者“獨釣寒江”的精神強加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補充課文背景知識,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合理的感悟。
三、緩兵之計
只有學會等待,才能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的學習出現偏離時,教師可以采取“緩兵之計”,從而抓捕有效的教學時機,讓課堂教學更加充實有效。
例如,在教學《登鸛鵲樓》這一首古詩時,筆者用多媒體播放鸛鵲樓的圖片,并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接著,筆者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想。有一位學生說:“詩人在鸛鵲樓上,如果要‘欲窮千里目’,還要‘更上一層樓’,說明鸛鵲樓應該是有三層的,為什么圖中只有兩層呢?”
筆者沒有馬上回答學生的提問,而是用了“緩兵之計”,說:“同學們,那圖片到底有沒有出錯呢?”教室里立刻靜了下來,學生們注意力都高度集中,認真思考。于是,筆者再次進行引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一句到底是描寫詩人登了一層還要再登一層的行為,還是描寫詩人登樓時的想法呢?”通過這個問題的引導,課堂中生成了以下精彩亮點:
生:作者可能是一邊上樓一邊想。
生:可能是上了樓,覺得這樓不夠高,看不到遠的景色,需要再高一層。
生:詩人是要告訴我們站得高才看得遠的想法。
師:你們很有想法,也很有道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詩人向上進取的想法。不是……(教師欲言又止)
這時,便有學生接著說:“不是寫詩人要上第三層樓去看景色的意思。”
課堂上,學生總會出其不意,提出教師猝不及防的問題,這正是課堂充滿生機的表現。對此,老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用“緩兵之計”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時間。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