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67-01
實施新課改以來,情境創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關鍵詞成了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熱門話題。但是,細細反思現在的一些數學課堂,在熱鬧的背后卻存在許多無效的現象。
一、不必課課求“情境”。緊扣認知起點導入新知同樣有效
“情境熱”是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現在,很多教師以為,創設情境是導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唯一方式,于是,不管是什么課,總是千方百計想情境,實質上,很多情境只是浮于表面,根本沒有現實意義。因此,不必課課求“情境”,以原有的認知起點導入新知同樣有效。
例如,我在教學“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先讓學生比較四分之三與六分之五的大小。
師:小朋友們,這兩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同,你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嗎?
生1:我們可以根據以前學習過的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先把四分之三與六分之五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這樣分母就相同了,然后再比較它們分子的大小。
師:你講得真棒!從他的發言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生2:他利用了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
師:是的,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其他做法嗎?
生3:既然我們可以把四分之三與六分之五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那是不是也可以把它們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數,再進行比較?
師:你們覺得呢?(集體表示同意)
師:這同樣也是一個很棒的想法。那么從這兩種方法中,你學到了什么?
生4:我們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比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同分母比分子,同分子比分母。
師:看來,同學們都懂得了“溫故知新”的方法,你們真棒。
以上案例中,教師以學生原有的認知起點“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出發導入新課,同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溫故知新”學法的指導,可謂是一箭雙雕。
二、不必時時求“合作”,獨立思考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
現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成了“時尚”。但是,學生的很多合作學習卻存在“合而不作”的現象。數學學科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因此,在數學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一課,引出情境中的算式37+19=?之后,
師:這個算式得數大概是多少?
生:老師,我們估算一下吧:把37看成40,19看成20,大概是60左右。
師:請你們動手算一算,再和小組成員討論討論。
(過了幾分鐘,同學們就紛紛舉手匯報答案了。)
生1:在計算37+19=?時,我是這樣算的:先把19分成3和16,37+19=37+3+16=40+16=56。
生2:還可以先把37分成1和36,37+19=36+1+19=36+20=56。
生3:我是把37看成30和7,30+10=40,7+9=16,40+16=56。
生4:也可以這樣算:37+19=37+20-1=57-1=56。
以上案例中,教師有效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學生個個獨立思考,探究出了“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不同計算方法。
三、不必處處求“激勵”,適時否定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方式
激勵評價是新課程倡導的評價理念之一,但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并不是對學生都要處處進行激勵。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認知偏差時,教師的適時否定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通過了前面的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學習,在練習鞏固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有一個三角形,它的高是2.8厘米,底是3.6厘米,現在把底擴大為原來的2倍,可是面積不變,請問高是多少厘米?
生1:在面積不變,底擴大2倍的條件下,因為三角形面積和高及底有關系,所以我覺得應該是2.8÷2=1.4(厘米)。
師:這么復雜的題目,這位同學用一個這么簡單的算式就解決了,這種化復雜為簡單的數學思維值得大家學習。
生2:老師,我和他的算法不一樣,我的算法是:首先算出2.8x3.6+2=5.04(厘米),接著算3.6×2=7.2(厘米),最后算5.04×2+7.2=1.4(厘米)。
師:這也是一種方法,只是相當復雜,大家覺得哪一種好啊?
生3:第一種。
師:好的,那我們進入下一環節……
以上案例中,第二位學生的方式很明顯不如第一位學生的方法簡潔,教師在教學中對于第二位學生的方法進行了適時否定,這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評價。
筆者從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情境創設、合作學習與教學評價三個方面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旨在和廣大教師探討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與實施途徑。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