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生運用
古詩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70-02
古典詩詞短小精練、節奏優美、形象生動、內蘊幽遠。學生通過吟誦古詩可以提高聯想、想象能力,進而增加藝術修養。但學生對古詩是背得多,用得少。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有效地在學習生活中運用古詩詞呢?筆者認為可以讓學生從以下幾方面運用古詩詞。
一、讓學生們在平時交流對話中運用古詩詞
小學生正處在記憶的黃金期,讓他們多背一些古詩文,不僅能豐富語言積累,而且能陶冶愛美的情趣,鍛煉思維、想象、記憶等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因此,小學生不僅要背誦古詩,而且要會用古詩進行簡單對話。很多詩詞言簡意賅,在現代語言中依然有著應用表達的價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用這樣的詩句。例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等詞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上。
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領悟詩歌意境,體會詩歌感情。教師在這方面要精心設問,讓學生通過嘗試,通過交流,通過努力去獲得知識,培養自學古詩的能力,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提高自己運用古詩詞的能力。
二、讓學生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運用古詩詞
我們平時的教學活動可謂豐富多彩,有機會就應該讓學生多去參與,多去鍛煉自己。如:在語文活動課上,可以讓學生自編自演,開展有趣的古詩誦讀活動。以下是我班學生開展的一次活動記錄。
班長與副班長: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而中華古詩文又是我國古代珍貴的文化瑰寶。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內容極其豐富。有的寫景,有的寫物;有的抒情,有的敘事;有的寫人民的悲歡離合,有的寫國家的治亂盛衰;有的情意纏綿,有的豪邁奔放。今天,讓我們徜徉在中華古詩文的長河中,去感受一下博大精深的中華古文化。
班長:好了,今天我們先從古人寫物的詩句說起吧。
副班長:好,我們一起來聽幾首寫物的詩句吧。
班長:一年級時,我們學了一首詩《詠鵝》,還會背嗎?
副班長:當然會。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朗誦這首詩。
全體:《詠鵝》,駱賓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班長:同學們,你們還會背哪些寫物的詩篇呢?
生:《草》,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生:《石灰吟》,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生:《詠柳》,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枝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班長:一首首清新亮麗的詩篇,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事物形象。
副班長:世上的萬物都來自大自然,而描寫大自然神奇、美麗的詩篇,才更讓人感到妙不可言。
班長: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朗誦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全體:《望廬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班長:在古詩人筆下,自然景物是那么神奇、美麗,而田園風光又是那么恬靜、悠閑。
副班長:請欣賞。
生:《小兒垂釣》,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生:《山行》,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生:《宿新市徐公店》,楊萬里: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散學歸來早,飛入菜花無處尋。
副班長:好一派迷人的田園風光。
班長:是的,古代的文學家們不僅善于寫景,也長于敘事。不論是敘事詩還是敘事散文,都言簡意賅,讓人贊嘆不已。
班長:哎,你認為古代的文學家們最長于哪方面的作品?
副班長:我覺得嘛,他們寫什么都行,寫什么都很精彩。
班長:其實啊,我認為古代的文學家們最擅長寫情。人有喜怒哀樂,古代的文學家把這些情感都刻畫得非常細膩。讓我們先聽一聽幾首反映親情的詩篇。
副班長:在思鄉的詩句中,又以李白的《靜夜思》最為出名,讓我們一起來朗誦吧。
全班:《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生:《回鄉偶書》,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班長:在古詩文中,有許多作品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到現在還能指導我們的思想、行為。
副班長:中華古詩文浩若煙海,華夏文明光輝燦爛。
,
班長:讓我們多學習中華經典文化,繼承民族優秀傳統。
一節別開生面的語文活動課到此結束了。學生們從中得到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在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也陶冶了情操。
三、讓學生在平時的習作過程中運用古詩詞
中國的語言文字之根在古詩文經典,這些千古美文是最好的范文。詩作中詩人所運用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學的發展。可以說現在寫文章所運用的方法和技巧,就是在古詩文寫作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認真摸索古詩文的寫作規律,歸納古詩文的寫作方法,學習古詩文的寫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導學生的作文。
如,古詩《詠鵝》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描繪了鵝的形體,抓住了部位的鮮艷色彩“白毛”“紅掌”,還有神態動作“歌”“浮”“撥”,把鵝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漂游的樣子寫得活靈活現,十分可愛,是一則描寫小動物外形的很好的范文。通過誦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白描寫小動物的方法與規律是“按順序,抓特點”,寫出它的與眾不同之處。
又如,根據《早發白帝城》中詩句描述的長江水流之急,小船輕快的方法,歸納出“無形事物有形襯”的寫法;根據《鹿寨》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這個描寫空山深林幽靜的句子,歸納出“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寫法。另外還有“言情就寫情,字字句句都含情”,“言情不體情,道是無情卻有情”等根據古詩文歸納出來的方法。這些方法并沒有針對整篇作文而提,而是針對作文的細微之處,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地方,教師可以將一法一詩形成系列,對學生進行訓練。在從古詩文提煉寫作方法時,教師必須注意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不求面面俱到,達到教學目的即可。這樣長期訓練,既教給了學生寫作的方法,又使學生熟吟古詩文,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素養。
再如,人教版小語六年制教材第十單元的作文,要求學生寫一篇記敘文,夸夸自己的爸爸或媽媽,選擇一兩件能表現爸爸或媽媽關心和愛護自己,讓自己深受感動的事來寫。其實,最能體現父母之愛的往往是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甚至是一幕場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怎樣讓學生選擇合適的、新穎的事例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敬意是本次作文的關鍵。這些教師心里是明白的,但教師如果只一味地跟學生強調要選小事,找細節,學生沒有感情,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對究竟選什么樣的小事,找什么樣的細節不理解,恐怕是難以在選材上有所突破的。為促進學生感悟,筆者引入了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詩,通過吟誦理解,使學生明白這是一首贊頌母愛的千古佳作。作者孟郊一生窮困潦倒,與母親相依為命。母愛對于孟郊這位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離別時的痛苦時刻。這首詩描述的正是這種時刻,母親為游子縫衣的普通場景,表現的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歌頌的是天底下最偉大的母愛。語句樸實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但一片母愛的純情卻從普通的場景中沖溢而出,扣人心弦,催人淚下。
“誦古詩,學作文”內涵豐富,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究。只要我們踏實地進行訓練,相信學生的作文水平與語言素養一定會有一個較大的提高。總之,教無定法,每位教師都應該因材施教,在學生會背誦經典詩文的同時,多培養他們的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