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語文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75-02
語文味,即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為宗旨,通過語言品味、情感激發、意理闡發等手段,讓學生體驗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我們必須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和教材編排體系,在有關字詞句篇的教學中,確保學生有大量時間去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活動,并力求將語言訓練的過程展示得妥帖自如、有藝術性,這樣才能使語文課上出“語文味”。
一、教學內容的確定要體現語文昧
對語文教師來說,閱讀教學首先要解決“教什么”(即教學內容)的問題。教學內容隱藏在課文之中,教師需要在教學之前對之進行挖掘和整合,合理地挖掘、擷取并組合出科學、適宜的具有“語文學科特色”的教學內容。
但在目前的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抓住幾個“關鍵詞”,或只選擇幾個人文性問題進行討論,遠離文本,淡化了品味語言,空泛談論人文精神,師生間圍繞作品并沒有真實的情感交流和溝通,把語文課上成了思品課或社會課。筆者認為,在確定閱讀課的教學內容時一定要引導學生認真研讀課文的語言文字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即文章寫的是什么);接著,在學生理解文章寫的是什么的基礎上,要反復引導學生深人地揣摩、思考這樣的思想情感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而不用別的語言文字來表達,這樣的表達有什么好處(即文章是怎么寫的)。教師要遵循語文學科的教學規律,精心確定教學內容,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的語言進行深入的品讀、品味、品析。沒有這樣一個關鍵的教學環節,閱讀教學就很難上出“語文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由此可見,語文的核心是語言,語文訓練歸根結底就是語言訓練。例如,在《丑小鴨》一課中,第二自然段有一處描寫丑小鴨外形的句子,用的是陳述式短語:“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鴨’。”在熟讀積累之后,教師讓學生進行語言表達形式的遷移運用,內化語言就顯得扎實多了。
第二自然段中的詞句教學:
師:丑小鴨長什么樣?請小朋友默讀第二自然段,用“
”畫出描寫丑小鴨出-生時的樣子的句子。
(生匯報。)
(出示句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鴨”)。
師:把這個句子大聲地讀兩遍,記住畫橫線的詞。
(生自由、大聲地讀句子。)
(出示)他的毛,嘴巴 ,身子,大家都叫他“丑小鴨”。
師:橫線上的詞藏起來了,你還會讀嗎?
(生口頭填空,積累詞句。)
師:他的哥哥姐姐長什么樣,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課文插圖,也學習用這樣的句式說一說。
(生自由練說。)
生:他們的毛黃黃的,嘴巴扁扁的,身子胖胖的。我想叫他們小可愛。
師引讀:從外形上看,剛出生的丑小鴨,毛(生:灰灰的),嘴巴(生:大大的),身子(生:瘦瘦的)。他的哥哥、姐姐們,毛——,嘴巴——,身子——。
師:這樣一比較,看來,丑小鴨長得確實不太好看,文中有一個詞概括了丑小鴨的長相,用“△△”在標出來,看誰找得快。
生:又大又丑,
生把“又大又丑”讀兩遍。
此處教學,教師注意到了引領學生在讀中進行情感體驗,在情感體驗中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加以運用。最后還巧妙地運用比較理解了“又大又丑”在文中的意思,揭示了丑小鴨的形象。
由此可見,教師要研究每一節課的具體教學內容。語文教師最好能將自己的一堂課、一個教案、一個單元的教學設計,甚至一個模塊的教學規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倡導用活動推動語文學習,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當下的閱讀教學,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一些教師雖然也將教學活動化了(而且是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但是卻沒有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沒有將教學活動“語文化”。比如讓學生在課上長時間地聆聽音樂、欣賞圖片、無主題地討論、脫離文本作無目的地探究、在閱讀教學的結尾做泛人文化的讀寫結合等等。表面看來學生活動非常多,但學生所進行的活動大多與語文學習無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以教師的分析、講解、賞析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與思考,而應該靈活地將文本學習轉化為一個個教學細節活動,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充分體現。語文教師在實施閱讀教學時一定要思考:怎樣讓學生沉浸在文本之中;用什么辦法激發學生去進行課堂活動;怎樣確保學生的課堂活動是語文活動,而不是非語文活動;怎樣調控學生的活動,怎樣組織學生的活動,怎樣確保學生活動不是對課文的淺表化理解、重復性理解;怎樣既確保活動充分,又有時間給學生去積累、思考。要切記“活動體驗”是在‘牾動中學語文”,“活動”是手段,“學語文”才是根本目的。
三、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體現語文昧
老師應努力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努力使閱讀在對話和交流中指向每一個學生個體,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閱讀中來。
教師要幫助學生憑借自己的經歷、閱歷和文化積淀,去體味、感悟作品,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鑒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人性美、文體美和語言美的認同與欣賞。教師的作用是巧妙引導和點撥,進行交流式教學。要想實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教出語文味,教師就必須在閱讀教學中積極開展對話和交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分析、闡釋文本。這樣,學生在品味、欣賞、評價文本時才能夠不拘一格,多方設想,不一而足,不斷求新。
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中,在提煉中心句“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并進行朗讀訓練時,教師巧妙地運用搭橋性的語言和學生進行對話,在層層推進中強化學生的感受,促使學生將感知轉化為深刻的感悟。
師:(引讀)當父親疲憊不堪就要倒下的時侯,是這句話讓父親充滿了無窮的力量。
生:(齊讀)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了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引讀)當兒子饑渴難耐,難以支撐的時候,是這句話給了他無窮的希望。
生:(齊讀)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師:(引讀)當先出去的機會擺在兒子的面前時,是這句話讓他把生存的優先權給了同學。
生:(齊讀)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了什么,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不難想象,這樣幾個來回的讀,層層叩問,情感步步推進,合理地發揮了語言的魅力,激情、詩一般的語言渲染著課堂氛圍。
“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讓學生在情感得到激蕩的同時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句子誦讀扎實了,情感表達自然也淋漓盡致了。語文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尊重并培養了學生的個性,真真切切地體現了語文味。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