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巧妙講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76-02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按照語文課程標準,著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針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遵循母語教育的規律,選文的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富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文質兼美,為兒童喜聞樂見。其內容淺顯明了,語言樸實清新,但廣大一線老師在使用時卻常常發出“教材難教”的感慨,原因是“教材太簡單了”,“教什么”,老師不知該如何進行教學。筆者也有同感。然而如何使用簡單的教材達到課標確定的教學要求便不那么簡單。
一、教好簡單的教材不簡單
之所以老師感到現行教材難教,原因是教材的內容簡單,如《鳥島》、《雪兒》、《云雀的心愿》、《暖流》等,很多教師覺得如此淺顯的文本,學生“自讀自悟足夠了”,可挖掘的內容太少,不值得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教。然而,這些表面上看起來簡單的文本,恰恰是編者從眾多的篇目中煞費苦心精心挑選出來的,一定會有選擇的理由。我們一線老師應當從簡單文本的字里行間細讀分析,讀懂文本的可貴之處,借助文本內在的情境、語意、表現方法、情感表達、哲理滲透等,實踐“用教材教”這一理念。
如國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青蛙看海》,文本講了一只想看海的青蛙在蒼鷹指明方向后,在松鼠的帶動鼓勵下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上山頂見到了大海,全篇語言通俗流暢,情節簡單清楚。如果教者的教學目的只是停留在讓學生學幾個詞語、讀熟課文、了解故事情節的目標上,那么,可以說文本根本不用去教,學生讀兩遍一般都能把握。針對這樣一篇簡短淺顯的文本,我們教什么?有的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將文本中的三處對話作為訓練點,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感受青蛙一步一步跳上山頂之艱辛;有些細心的老師經過認真鉆研文本后,發現課本中共用了七個“跳”字,于是緊扣文本中的“跳”字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想象不同語境中青蛙“跳”的不同心境,展示青蛙不怕苦,不怕累,最終看到了大海。筆者認為,小青蛙之所以看到了大海,是因為小青蛙在蒼鷹那里得到了行動的方向,有著“一個臺階,一個臺階”、“腳踏實地”的努力精神,更是由于有一個共同奮斗、不斷鼓勵它的小松鼠。教學時可以抓住“小青蛙為什么能看到大海?”來展開,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誦讀感悟等手段,讓學生理解青蛙一路“跳”的艱辛,而途中愈艱辛,看海的心情就愈可貴,見到的大海也就愈美。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想象青蛙看到了怎樣的大海,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實現目標需要腳踏實地的努力和同伴的鼓勵。教學中不是要讓學生記住教師分析的結果,而是要將文本這一意圖貫穿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拿捏好教學的“度”顯得尤其重要,讓學生能有所認識和感悟便是成功。
我們不明白編者選取教材的所有意圖,但是我們可以遵循課標的要求,深入挖掘文本的內涵,既教給學生語言的基礎知識,更教育學生為實現目標而不懈努力的品質。如此教學,簡單的文本后面就孕育著不簡單。
二、組織簡單的教學不簡單
如何把簡單的文本和自己深入的思考落實在課堂,是一個值得大家研究的課題。組織簡單的教學,不是輕率、隨意,而是教者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意向等,恰到好處地組織看似簡單實則精巧的課堂,讓學生樂于接受,在不經意間便參與其間,受到影響,得到熏陶。
如筆者曾在低年級聽了一堂青年老師的預約課(某日晚上通知,次日上午執教的隨堂課),課堂教學內容是復習剛學會的聲韻母。這位老師運用小朋友喜聞樂見的喜羊羊的游戲手法,以此貫穿整堂課,教學聲母、韻母、復韻母三大板塊,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愉快地邊學邊玩,輕輕松松地完成了該課的教學任務。一堂課結束,筆者不得不感嘆這位教師的匠心獨運。最難得的是,教師不僅將這簡單的聲母、韻母、復韻母復習,以游戲的形式貫穿該課,在課堂操作中恰到好處地用游戲的方式讓學生拼一拼,讀一讀,完成了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實現了一年級教學中難能可貴的師生交流,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其在游戲中,復習字母、韻母時出示的拼音打亂了原有字母表中的順序,巧妙安排,對學生注意力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正是因為教者的心中有學生,了解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且課堂學習與課后背誦拼音時在順序上容易產生定勢,教學中故意打亂了原有的順序出示,促使學生想讀準字母玩好游戲就得集中注意力。
三、簡單與不簡單的轉換
教學中,客觀存在的教材文本簡單,造成了教師教學中實際操作的困難。教師要用心去探究教材的本質,挖掘學生讀不到的精髓,根據學生的特點巧妙設計,簡單的教材就成為不簡單的文本。
如筆者執教國標版第十二冊教材《霧凇》一文,讓學生理解其中“漫步”一詞的意思。
師:同學們,我們“漫步”在松花江畔,欣賞玉樹瓊枝的吉林霧凇的奇特景觀,請問你是怎樣理解“漫步”的?
生:慢慢地邊走邊看。
師:說得正確。試問如果我們抬頭看到前面有一處吸引眼球的美景,我們能跑步過去看嗎?
生:可以。(學生搶答)
師:如果我們回頭,發現一處美景錯過了,請問我們可以回過去欣賞嗎?(學生一陣沉默)
師:呀,這里的景物太奇特了,我們能不能停下來駐足品味呢?
生:可以。
師:那么,你覺得“漫步”怎樣理解才是準確的?
生:想怎么走就怎么走,高興怎么走就怎么走。
以上完成了對“漫步”一詞的理解。有人認為,理解一個詞語花了那么大的精力,是不是太浪費時間,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筆者認為,這不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而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從詞語的外延、內涵上對詞語深入理解。當然,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學生“漫步”的意思,也可以不加以講解,那樣,其結果造成的是學生思維中理解和運用的不清晰。通過這樣的過程展示了“漫步”所包含的意義,表面上看是把詞語的理解復雜化了,實際上正是由于這種復雜才使得學生思維清晰,以利于日后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