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積累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78-02
語言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是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和重要的思維工具,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語言積累是經過頭腦加工的語音、語義、圖像、情景、事件等具有個體心理體驗的語言材料和語感經驗。語言積累,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本途徑,更是盡快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傳統語文教學中的讀和背,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更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學生只有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才能準確、生動、鮮明地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感,讀有所值,讀有所得。讀書不僅指課內,還要延伸到課外。學生如果能多讀多背,天長日久,日積月累,待到用時,便能信手拈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利用課內指導,加強語言積累
語言材料是語言的基石。教師要幫助學生在活學活用中內化語言材料,提高積累的有效性,既立足于對課文本身的思考研究,又有以課文為基礎的向課外的延伸。
(一)在誦讀中強化語言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主渠道。在我們的課文中,有很多的優美篇章,如《九寨溝》、《月光啟蒙》等,它們就是很好的范文。在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哪些語言好,好在哪里。其次,要讓學生成為積累語言的有心人,引導他們去尋找發現,當然也要讓學生學會分類。
學生想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掌握大量的語言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學生能把積累語言作為一種任務,日積月累,當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腦子里就建立起一座“語言倉庫”,習作時就能信手拈來。因此,積累是提高習作能力的階梯。
(二)在品讀中深化語言積累
1.揣摩——即回想,邊讀邊思考。如上《望月》一課,教師聲情并茂地說:“月升月落,月圓月缺,月亮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凝望著皎潔的月亮,沐浴著柔和迷人的月色,有多少人為之陶醉,為之思緒萬千啊!誰來背背與月有關的詩句?”學生很快回憶出許多學過的古詩:
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充分利用學生對已學詩詞的回顧和預習,引導學生在說和讀中,體會詩人借月亮寄托著情思,抒發著情感,又引導學生深化了語言積累。
2.推敲——即比較,主要是指對文章字詞句的品味。例如《特殊的葬禮》一文描寫具體,對照分明,昔日大瀑布氣勢非凡、雄偉壯觀的景象,與今日瀑布的日漸枯竭、奄奄一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語言豐富,生動傳神。文章對今昔瀑布的描寫,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讀來感人至深。課堂上讓學生選擇喜歡的詞句,通過自主讀書、交流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觀察畫面,欣賞語言,想象意境,積累詞語,讓學生感受瀑布昔日的壯觀氣勢和今日瀑布奄奄一息的情景。
3.觸發——即聯想,由眼前讀物聯想到自己所知道的。教學“古今賢文合作篇(下)”的“知己知彼,將心比心”,“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親”,“豆角開花藤牽藤,朋友相處心連心”。學生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所學過的“合作篇(上)”的內容:“人心齊,泰山移”,“獨腳難行,孤掌難鳴”,“水漲船高,柴多火旺”,“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一塊磚頭砌不成墻,一根木頭蓋不成房”,“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根竹竿容易彎,三根麻繩難扯斷”,“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二、利用課余時間,加強語言積累
(一)在泛讀中豐富語言積累
1.語言積累首先是一個量的積累。這單靠課文典范語言的學習是不夠的,必須廣泛閱讀才能逐漸豐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可以延伸一道拓展題,比如五年級下冊《七律長征》課后練習冊有一首詞《卜算子詠梅》,也是毛澤東寫的。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首詞,說說詩人抒發了怎樣的感情,情與景是怎樣交融的,引導學生由課內到課外,不斷擴大閱讀面。
2.除了重視課文內容的延伸拓展以外,還要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各個學段的課外閱讀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做到豐富語言的積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一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到課外閱讀不可或缺;二要指導課外閱讀筆記的記法,諸如摘抄式筆記、索引式筆記、符號式筆記、提要式筆記、關鍵詞連線筆記、批注式筆記、心得式筆記、結構式筆記、比較式筆記等。俗話說“好記性抵不上個爛筆頭”,讀書是一定要做筆記的。
三、背誦方式得當,積累效果顯著
文化熏陶、道德修養自然滲透在古詩文中,背誦古詩文自然也是一種極好的素質教育。學齡兒童在十二、十三歲的時候記憶能力很好,此時他們能接受一點中、西文學和文化遺產,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這時如果能熟讀一點古典文學名著,實在是很容易的事,至少一大部分兒童是可以接受的,這也是他們一生將來受用不盡的訓練。
(一)多元化的背誦方式
通過學校、社區、家庭組織少年兒童誦讀、熟背中國文化的經典作品。它與學校教學最大的不同就是學生沒有壓力,沒有考試。孩子們在課堂上只要跟著老師大聲誦讀,回家后,再由家長領讀,一般數遍之后都能背誦了。家長和孩子一起誦讀,所以這也是一項親子活動,小孩子往往比家長背得快。在春節,吟頌王安石的《元日》,感受除舊迎新的喜慶歡樂;春節后,抓住孩子的興奮點,引導他們懂得壓歲錢的來歷,理解長輩的心意與期盼,不失時機地開展“早立志,儉修身”主題活動,吟誦“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南奢”的古訓,使學生正確看待壓歲錢,合理使用壓歲錢,以儉養德,以儉勵志,以儉育人。
(二)積累式的背誦方式
我們在誦讀古詩文時,只求記憶,不求理解。誦讀是一種運動的過程,講解卻是一種單一的灌輸。我們只希望他們每天讀一點、背一點,聚沙成塔,有了深厚的積累,隨著年齡增長,學識、閱歷也逐漸增加,在潛移默化中他們就開始理解。
(三)競賽式的背誦方式
速讀賽、朗誦賽、讀書知識競賽等,為了檢驗課外閱讀效果,我們一直把促進課外閱讀的這些競賽納人整個課外活動的計劃之中。速讀賽,即選用同一篇文章,讓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進行閱讀,看誰能說準文章的主要人物、線索及主要內容,并判斷出文章的優劣。朗誦賽,主要有感情地朗誦所選的詩歌、散文。讀書知識競賽,即設計若干讀寫方面的基礎知識題,讓學生競答或書面回答。無論是開展哪種形式的競賽,我們都事先發動學生進行競賽準備,讓學生在競賽中增長知識,提高能力;在競賽中強化課外閱讀,運用和豐富他們的語言積累。
古詩文誦讀效果短期內不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它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但事實上,不少孩子已經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運用起他們學過的東西,甚至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運用。
教師必須讓學生利用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大量地閱讀課文以外的文章和書籍,使他們“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讓學生在廣泛的課外閱讀中拓展知識面,拓展生活空間,豐富人文底蘊,從而達到語言積累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