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朗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6A-0079-01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永恒主題。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是讀書聲。在瑯瑯讀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在瑯瑯讀書聲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還能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然而,如今的語文課堂盡管提倡學生自主閱讀,學生自主讀書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卻達不到教學目標。學生走馬觀花地讀書,這種朗讀練習來去匆匆,雁過無痕,效果不佳。那么,如何打造有效朗讀的課堂呢?
一、朗讀的目的要明確
朗讀不是沒有目的的“想怎樣讀就怎樣讀”,朗讀是為了感悟和解讀文本,不能只是把朗讀當作課堂教學環節中的一環,或者把朗讀作為教學過渡的一種形式。一篇課文,不是讀十遍二十遍就叫做重視朗讀。學生每一次朗讀,都要有目的,老師都要提出要求。閱讀教學的不同階段,朗讀訓練的目的、要求不同,要體現層次性。
如小學五年級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在初讀階段,可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把課文讀通、讀順,掃除閱讀的障礙。在精讀品析階段,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讀某一段,做到有的放矢,如讀文中第十六節,要求學生思考:對于小巴迪寫的第一首詩,父親和母親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這就是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一遍要有一遍的效果。
二、理解文本。注重感悟
感悟有多深,朗讀就有多真。然而在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在學生還未走進文本、沒有品詞析句、沒有體會情感的時候,便急于展示預設的精彩,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例如,某位教師上《春》一課,僅僅理清了文章脈絡后,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還說:“春天的景色這么美,請大家美美地讀出來。”何為“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學生茫然不知所措。誠然,“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但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所以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
筆者在教學《鳥的天堂》的過程中,其中有一句:“這是一棵大樹。”先請學生試讀,結果,有人把重音落在“這是”上,有人一見“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顯然,學生對上下文的理解還未到位。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再讀上下文有關句子,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經過比較,學生才恍然大悟,應重讀“一棵”,從而強調上文說的“許多棵”、“兩棵”都是錯誤的。朗讀到位了,對榕樹之大體會也更深了。
三、尋找文章的情意點,把握文章的朗讀基調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需找準文章中作者的情意點進行訓練。這樣既節約時間,又指導到位,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教《草原》一文時,教師先讓學生聽錄音,聽過后讓學生用一個詞說出作者的感受,學生一下子就說出了“喜愛”這個詞。這樣文章的情意點便找了出來,這時,老師告訴學生:文中的景物都蘊涵作者的這份“喜愛”之情。再讓學生讀,學生都能準確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調,讀出贊美之聲,喜愛之情。
四、把握文章的形象點,指導析讀
教材中課文的語言大多是準確、鮮明、生動的,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抓住一些關鍵性語句,針對個別用詞特別形象的地方進行訓練,讓學生既知曉文章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又能在朗讀中傳情達意。
例如《武松打虎》一文中作者運用“一撲”、“一剪”、“一掀”這三個動作來寫出老虎襲人的兇猛,反襯出武松的英勇無畏,教學時筆者抓住了這些重點詞,對學生進行朗讀練習,他們對整個段落便讀得有聲有色。
五、緊扣文章的韻律點,指導品讀
課文中的許多語言具有動人的旋律,這種旋律由聲調的高低強弱、音頓的整齊勻稱和語句的輕重緩急等因素構成。它給人們以抑揚多變、和諧悅耳的音韻之美,這種感受必須通過吟誦品味才能獲得,學生一旦抓住了這些韻律點,可以由此及彼地讀好全文。
例如《桂林山水》中,作者描寫漓江水的特點這一段落時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排列整齊有序,音頓基本一致,讀起來朗朗上口。指導時,讓學生細細品味,慢慢吟誦,讓學生根據語句的內在韻律,抑揚頓挫地讀出這一部分,進而朗讀桂林山的特點這一部分內容。可謂由此及彼,舉一反三。
(責編 黃鴻業)